灯饰、日光灯与灯光文化
有怎样的文化心理,就会有怎样的室内灯光使用方式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人家居装修开始用造型各异、品位高雅的艺术灯具,来取代赤裸裸的白炽灯。这些艺术灯具不但具有照明的功能,而且具有装饰的效果,它使居室增色不少。然而,耐人寻味的是,许多家庭在安装这些灯饰的同时,继续安装日光灯。平常的时候,灯饰并不打开使用,只有到节日才偶尔使用。而管式日光灯则当作日常照明来使用。显然,豪华的灯具成了艺术摆设,而不是日常照明工具。之所以如此,部分原因在于艺术灯具照明比较耗电、费钱,不如日光灯省电,同时灯光也不如日光灯明亮。既然艺术灯具的使用率如此之低,为什么人们却偏偏要安装它呢?国外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的居民,对灯光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例如,寒带地区的居民对光线的感知特别敏感,因此对室内的光线设置有很高的要求。而热带地区的居民则常常对光线不够敏感,对室内的光线设置也没有很高的要求。对某些寒带地区的居民来说,室内灯光不但是为了照明,而且是为了调节一种气氛和情调,如温暖、浪漫、温馨、柔和、静谧或热烈,等等。与之形成对照,某些热带地区的居民则往往把室内灯光仅仅看作是照明,灯光的光线既不需要进行任何的调节、缓冲和处理,也不需要体现什么情调和气氛。他们对灯光使用效果的评价标准也很简单,那就是——够不够亮堂,其反面则是“昏暗”或“刺眼”。
可见,室内灯光是一种文化。不同区域的居民,有不同的灯光文化。有些区域侧重于灯光的照明功能,而有些区域则注重灯光的情调效果。显然,室内灯光承载了不同地域居民的文化心理。可以说,有怎样的文化心理,就会有怎样的室内灯光使用方式。
就国内部分居民来说,室内灯光的主要功用在于照明。他们既缺乏对室内灯光的敏感性,也不需要借助灯光来调节气氛和情调。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安装那些造型美妙、形态万千的艺术灯具呢?很明显,这些灯具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立体装饰和摆设,是为了跟室内的整体装修格调相配套而安装的,而不是用来对调节灯光以创造某种光线氛围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安装了艺术灯具,却依然使用普通管式日光灯来照明的原因。
由此可以发现一种矛盾的消费现象。本应承担调节光线、创造情调的灯具,被当作了装饰艺术,当作“聋子的耳朵”。而本来会破坏室内整体装饰效果的管式日光灯,却堂而皇之地用来替代艺术灯具进行照明。日光灯和艺术灯具的结合,虽然矛盾,却颇有“道理”。
管式日光灯和艺术灯具的结合,首先说明了传统消费文化心理和现代消费文化心理的“中国式”结合。中国人的传统消费文化心理涉及很多方面,它集中体现为“抑奢崇俭”、“精打细算”、“细水长流”。现代消费文化心理也同样涉及很多方面,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享乐主义。艺术灯具的安装,是中国人在家居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与时俱进”的享乐主义的一部分。在很多居民那里,室内装修是为了营造舒适享乐的家。在这种享乐主义观念的推动下,装修的标准和档次不断提高,而艺术灯饰,就是体现这种装修档次的一部分,它服从的是享乐主义的原则。然而,如果把艺术灯具作为日常照明工具来使用,那么,耗电量将大大飙升,照明成本大大提高。假如人们是清一色的享乐主义者,这也就罢了,因为人们愿意为这种生活方式付出必要代价。但问题在于,中国人同时“残留”着传统的消费文化心理。这种心理总要在某些特定的领域顽强地体现出来。把管式日光灯引进装修过的房间,恰恰是传统消费文化心理在“作祟”的结果。艺术灯具的照明成本过高,显然刺痛了传统的节俭之心。因此,为了避免这种过高的照明成本,管式日光灯就被合情合理地用来充当艺术灯具的替代照明工具。
其次,管式日光灯和艺术灯具的结合,还说明了时尚的强制性。既然艺术灯具并不用作日常照明,更没有发挥调节光线和创造室内情调的功能,那么,不如直接安装管式日光灯得了,为什么还要安装那些费钱费事、管看不管用的艺术灯具呢?部分原因在于时尚的强制性。当千家万户都安装了艺术灯具的时候,新装修户要拒绝安装,往往是困难的,原因无它,就因为这是时尚。即使有些人不想这么做,从众的本能也会驱使他们进入时尚的队伍。因此,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不是我们在装修房子,而是房子在“装修”我们,更确切地说,是房子的时尚标准在“装修”着我们。追逐时尚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之一就是更高额的电费。而管式日光灯的安装使用,正是对追逐时尚所造成的负面后果的一种补救方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