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集群促进小城镇建设
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农民在城镇就业并迁徙到城镇定居;另一条是一些有条件的乡村发展为城镇,农民就地、就近转业从事工商业变为城镇居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提高18.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现阶段主要是大批流动人口从第一条途径涌向城镇,特别是涌向东南沿海城镇,使这些城镇迅猛扩张。深圳是非常典型的移民城市。1980年建特区前,深圳及宝安县总人口仅31万,2000年已达700.84万,其中户藉人口121.48万,暂住的非户籍人口579.36万,95%以上都是外来人口。现在所说的城镇化建设,一般意向往往偏重在第二条途径,即重点放在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上,使之成为功能完善、人口聚集、能发挥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小城镇是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近10年来,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6000多万人,占同期转移出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小城镇发展已成为推进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之一。迅速发展起来的小城镇,不仅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城市与农村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已经成为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服务的中心。在东部地区,一些小城镇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一些中、西部地区县级市甚至地级市的水平。
尽管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一些地方把推进城镇化片面地理解为加强城镇建设,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甚至不惜举债建设大广场、大马路和标志性建筑。还有一些地方通过修编城镇规划、设置开发区,以及“县改区”、“乡改镇”等,把规划区做大,把开发面积做大,以获取土地开发的短期收益。很多地方城镇规划面积的扩张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有城无市的地方为数不少,没有把推进城镇化的工作重点放到如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上来。
一些地区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相适应的原则绝对化。简单地将城镇化等同于工业化,片面强调要在本市或本镇建多少工厂和制造业基地。反映在工作上,就是不惜代价招商引资,盲目上工业项目,但却忽视城镇化与服务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带动、互为前提的作用。还有一些城市脱离本地实际,贪大求洋,追求高标准,试图建成国际性经济中心、国际大都市等;只重视现代服务业,不重视那些能增加就业、吸纳农民进城的一般性服务行业的发展。
制约小城镇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城镇化建设上,发展小城镇的推动源应当是产业行为,即市场行为。小城镇的发展需要一定的产业来支撑,即需要产业载体,这种产业可以是第二产业,也可以是第三产业,或者二、三产业并重。但在我国不同地区小城镇的就业结构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为从事第一、二产业的人员比例不同。小城镇发展的水平,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的发展对第一产业的替代上。东部地区部分小城镇已初步完成工业化,但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水平仍很低,经济的发展水平不足以支撑小城镇的发展。
非农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小城镇是非农产业发展的物质载体,为非农产业提供场地、设施、劳动力、市场等,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非农产业的发展。非农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内容,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支撑力,使之规模扩大。载体与内容的发展要相适应,否则会带来诸多问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发展在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下走了一条重内容轻载体的发展道路,把城市建设成为生产基地,建设了许多工厂,而忽视了生活消费,造成城市基础设施滞后,并因此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现在全国各地搞小城镇建设似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载体轻内容,不少地方高标准搞基础设施建设,搞“五通一平”甚至“七通一平”,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明显滞后,使小城镇建设没有经济支撑。
非农产业集中效果不好。东部发达地区业已分散的乡镇企业搬迁成本太高,只好维持现状。中、西部地区则缺乏乡镇企业,许多乡镇可以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乡镇工业,或者说还没有开始农村工业化进程,也就没有集中的对象。
从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城镇多因在交通要道上的商业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先有市(market)后有镇(town)。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城镇在原始市镇的商业功能上增加了政治、军事功能;资本主义社会又增加了工业功能。随着功能的增加,城镇建设的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说,是先有非农产业,后有城镇建设。我们要实现大战略,就必须在理论上认识到非农产业与城镇建设的先后关系。尤其是欠发达地区,更应该明确这一点,优先发展非农产业,壮大经济实力。
通过产业集群引导我国小城镇的建设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小城镇建设也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诸多方面促进地区产业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的规模效应有利于地区的产业和经济增长。产业集群可以使集群内企业分工更为细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与一般企业内部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不同,产业集群的分工和规模经济主要的不是单个企业内部,而是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在产业集群内,单个企业的生产可能非常专业化。甚至可能只是某一类型的配件或某一道加工工序。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关系很稳定,效益成本很小,因而可以共同分享规模经济的优势。此外,产业集群中许多企业集中在一起,可以分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其他组织机构的产品,能够很好的发挥其他组织和基础设施的规模效应。所以,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小城镇建设。
其次,产业集群能有力地促进技术进步和扩散,这也非常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对于区域经济而言,产业集群就是重要的创新体系,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企业创新,而且形成了新的创新模式——集群式创新。因而,产业集群能加速技术进步,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原动力。对于技术扩散,产业集群更有明显的优势。集群内部企业之间地缘接近、联系紧密、互通有无,技术扩散的速度非常快。技术的迅速扩散,使得每一个企业都能及时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调整要素投入组合,能够普遍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产出量,从而增加地区经济总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第三,产业集群有积聚力量,会吸引区外的技术、资本和劳动等经济资源向产业集群集中,这将增强地区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产业集群使某些(或某一)产业的资本、劳动力、技术和企业家有组织地集中,成长能力非常强,市场发展十分迅速,因而它必然对集群外企业和组织非常有吸引力。相关企业和组织如果有条件一定会向集群地区迁移。在现实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产业集群对外资的吸引。产业集群政策能够降低外资进入的成本和风险,对地区吸引投资非常重要;而外商投资的地域和行业集中又能够有力地促进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甚至能培育新的产业集群,这将对地区经济增长有双重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群对城镇化建设可以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产业集群为一些城市的经济集聚提供了动力和实现方式,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集群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多数城市长期增长战略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如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等城市都利用产业集群策略来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加速地区经济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发挥集聚经济和竞争优势降低了产业集群的平均成本和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的平均成本,使产业集群所在区域无形资产提高,对其他地区的企业很有吸引力,能吸引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集群地区,从而促进城镇经济增长。在地区发展过程中完全可以实现产业集群和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它揭示了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产业集群以地区内部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促进为基础,没有区域内部的共生机制,就不能真正发挥集聚优势,单靠地理上的集中并不能创造出共同得益的相互依赖性。
因此,小城镇建设规划不能脱离经济的发展,应该通过产业集群的优势来促进经济与城镇化的同步发展。现在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数量多、规模小、缺乏足够的产业支撑,如果我们不顾这一现实而盲目发展小城镇,只能助长城镇化与产业化脱节的现象,其结果必然是贻误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作者:白建国 梁红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