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流洁净手术室的质量监控
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洁净手术室的科学管理方法。根据洁净手术室的特点,实行了人、物净化及严格的分区管理。有效地控制了污染源,避免了交叉感染。注重质量控制,使洁净手术室控制工作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质效俱佳,从而保证手术和病人的安全。关键词:洁净手术室 无菌监控
我院是由中山医科大学附一院托管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以骨和创伤急救为特点的综合性医院。去年2月建成全新层流洁净手术室。室内分有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的八个手术间。开设的创伤、脊柱、人工关节、神经、泌尿、普外、妇产、耳鼻喉、眼科手术已迅猛发展,年施手术一万多例。近年来,按卫生部洁净手术室的标准对手术室进行监控,经广州市卫生防疫站三次监测完全达到安全标准。但2001年第二季度在一级手术间曾发生过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数超标。
鉴于此,我们建立人、物流程及严格分区管理。我们的做法是:?
1、避免交叉感染?
改变病房车床直接进入手术室。从病室到手 术室患者接送车必然跨越污染区(病房)和清洁区进入手术室是可能引起交叉感染的因素之一,为避 免这一因素,我们改变了病房车床直接进入手术室的做法,选用了带纵向导轨的交换床面,对接车在 手术室门口通过,车体与对接床面的移动,使污染和清洁的车床滚轮分开,避免互相跨越,防止地面细菌传递,保持手术区地面的洁净。
2、保证洁净手术室舒适的环境?
2-1 温度 一般以22-25℃,相对湿度为50-60%最为理想,在霉雨季节适当在早晨开机时调低温度在1-2℃,以利抽湿,保证质量。病人入室后调整温度在22-25℃范围内。以病人感觉舒适为宜。 ?
2-2 接台编排 由于接台手术比较紧凑,如果开机经过较长自净的时间才能接台,往往影响手术的周转效率,如自净的时间太短,则室内换气次数达不到净化的目的,因此编排手术时确定在百级间做一级手术,(如关节置换,心脏外科,脑外,眼科手术等),尽量不安排接台。万级间净化时间25分钟左右,10万级间净化时间超过30分钟为宜。接台多的手术可安排在另一空闲的手术间进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达到净化的目的。?
2-3 净化时间 开机净化时间早上为7时,由值班护士掌握,经检测结果证明术前开机1小时以上能有效、安全、经济地保障空气过滤和除菌。但要强调术后须开机1小时,(清扫地板时须将净化空调调至最低速运行)。清洁墙壁、家具、地板要控制质量。否则细菌会超标。?
3、空气质量及双通道和门控制?
3-1 控制人员流动 细菌是以空气中尘埃粒子为载体迁徙的,在手术过程中,人员流动,术中散发的细菌,咳嗽和打喷嚏时的飞沫污染使细菌无法及时排出室外,易使有害菌沉降于切口处,致使手术部位污染。控制术间人员流动与参观(正在手术的禁止参观),参观者可通过视频监视器察看手术情况。尽量减少活动,是切断污染的有效途径。?
3-2 室内人与物的净化 医务人员、病员、洁净物品的路线与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严格分开,无菌应置于洁净区(人员严格更衣,物品保证灭菌)。洗手、巡回护士在室间手术时,尽量减少出入,为防止频繁进出,我们把大部分手术中所需物品置放在室内无菌车上,以保持手术门密闭,维持室内正压。?
4、无菌监控与教育?
按照常规每月均做无菌物品的细菌监测,手术间空气、物体表面及手术人员的手进行检测。通过检测,我们发现了手术开始时,浮游菌落最多,说明了在人员走动频繁,摆放体位,病人翻身,脱衣,布类的纤维抖动时,细菌会不知不觉地沉降于无菌手术区和地面,此时进行细菌监测,细菌含量会上升。故此,我们采取了操作、走动轻柔,减少布类纤维的抖动和少用,收到良好的效果。及时去除潜在危险因素,增强护士无菌操作和控感的敏感性,预防感染是每个手术组成员的恒久目标。虽然医生在手术前后使用了抗生素。但必须认识到手术室护士责任是严格执行无菌操作的执行者。否则术中感染会使手术失败。
5、控制清洁质量
每日于术前术后用0.5%速消净湿式去除门、窗、无影灯、输液架、器械台、脚踏板、地面、麻醉机等的血迹及灰尘。每周应扫除一次,包括天花板、墙壁和地板,尤其是抽风,回风口很易藏尘、藏菌要拆洗清洁。如清洁不仔细则会使空气达不到洁净的效果,质控检查是护士长需要做好的工作。从质检发现如抹布重复揩抹不同地方,或者用后不洗净晾干,均会引致交叉感染。?
6、效果?
经采取以上措施,第三季度一级手术间空气培养从64 cfu/cm3 降为10 cfu/cm3,达到标准,降低了手术的感染率。?
7、体会?
洁净手术室是一个多专业功能的综合整体,洁净手术室采用空气净化措施是将空气中的尘埃离子过滤,消毒,使细菌无载体传播。空气净化虽是主要矛盾,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手术全过程、全方位的护理质控。我们认为采取以上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发生,而不至把空气净化视为万能。所以说 “洁净手术室控感不可轻视”。?
参考文献?
1、阎惠中著。 现代护理管理与质量检查,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53.
2、钟秀玲,程棣妍。 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4月(北京)
3、鲍 菲 曾英玉 杨秀霞 黄惠琼 刘蔚晴:中山大学黄埔医院 510700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