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建筑施工企业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施工现场任何事故的发生,不仅造成人、财、物的损失,更会直接或间接地损害企业的声誉。而企业的声誉、市场、效益以及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则不言自明。因此,如何进一步持续有效地对施工过程中一切影响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因素进行管理和控制,使施工现场的各类资源保持最优状态和最佳组合并且安全、科学的向建筑产品进行物化转移,已成为业内人士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水平,使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以期获得更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等综合效益,我公司在总结经验、学习和整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并通过实践加以逐步改进和完善。
1、体系建立的条件
1.1 安全文明管理的实践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的建立积累了经验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想尽办法克服不安全因素”和“创造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并规范人的行为”的科学。自改革开放以来,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管理有了很大发展,近十年来,随着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的不断创新,安全技术、安全文明管理更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以场容场貌为基础、安全生产为突破口的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的概念的提出,相继形成了一系列加强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措施规定和检查标准。经过多年的管理实践和艰辛努力,我公司的施工现场标准化管理工作得以不断充实和规范,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开始步入良性发展阶段。自 1996 年以来,公司的施工工地基本上都达到区文明工地、集团文明工地和市标准化工地的要求。这些都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是体系形成的前提条件。
1.2 质量管理和效益管理的实践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模式
1996 年我公司通过了 ISO9002 质量体系的认证,1998 年我公司效仿质量体系的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了效益保证体系。从此,企业的质量管理和效益管理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实践证明,贯标活动对规范企业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标准中关于预防为主的思想;通过有效手段使所有影响产品质量或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要求企业建立、健全并使之有效运行的文件化体系;通过内部审核和不断针对各种不合格采取并落实纠正措施,确保企业和各项管理职能有效地达到管理目标的思想和做法,对如何规范安全文明管理,极具借鉴和示范作用,也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
1.3 市场经济的实践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的建立提出了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开放,建筑施工企业有了飞速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公司承接的施工项目逐步趋向量多面广的态势,不仅涉足了商务楼、住宅房、体育场馆及其设施、工业厂房及其设备安装,而且市政、公路和机场等方面的工程项目也在逐年递增,在施工程遍布市区各地,还分散在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企业每年要完成十几个亿的施工任务,要求在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每个环节上都要严格把关,不能有任何程度的疏忽和放松,而现有的各个项目经理部班子与众多的劳务分包、专业分包队伍的安全文明管理水平都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做多”与“做好”的矛盾,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安全文明管理的整体水平。面临这样一个新的局面,安全文明管理模式与思路的创新和探索就现实的摆在企业的面前。因此,建立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实施项目贯标,企业内审,机构认证,社会监督,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导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上水平、上台阶,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标准化管理的一个有效途径。
2、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
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是“安全文明,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长效管理”。安全文明,以人为本,是建立和实施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的根本出发点和核心,所有安全文明制度的制订和贯彻,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创造适宜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规范每个人的行为,并最终确保现场施工的所有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健康,实现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目标。预防为主,长效管理,是对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全过程中造成潜在的不符合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要求的事故隐患的原因,要进行重点防范,并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防止事故隐患和事故发生,在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中倡导一种动态的、长期的、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
3、体系建立的基本原则和构架
3.1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是以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为目的,由确定的组织结构形式,明确的活动内容,配备必须的人员、资金、设施和设备,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方法,去展开安全文明管理工作这样一个系统的整体
建立并保持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应符合企业和项目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现状和特点。
公司在建立和保持本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响应市场需求,符合建筑企业管理特点;满足企业发展目标和体系持续改进要求;体系内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一经确定,要做到相对固定,不能随意变动。
项目经理部在建立和保持本体系时应考虑以下因素:工程项目规模的大小。根据工程规模来确定组织结构形式;工程项目的复杂程度。根据工程复杂程度来确定体系文件的繁简。对工程复杂、技术含量高、危险性大的工程项目,应要求有详尽的以独立形式体现的安全保证计划,必要性还要制订有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等;对工程简单、技术含量低、危险性小的工程项目,其安全保证计划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独立、完整体现即可;工程项目工期的长短。当工程工期的长短与工程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相对应时,可根据工期长短考虑管理机构的繁简,体系文件的繁简;当工程工期长短与工程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对应时,则应根据工程复杂、危险性程度,考虑资源投入的适宜度,并合理确定内审周期。
3.2 建立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应形成体系文件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管理是在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中运作的,为了使体系成为有形的系统,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要求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
文件化的体系由三个层次组成,即《安全文明运行手册》,相关的支持性文件和记录。《安全文明运行手册》提出了标准模式的要素要求及其运行管理程序;支持性文件提供了实务性操作细则和技术要求;记录给出了基本的管理资料格式,包含了原始记录、报表和台帐,是体系运行的见证资料,也是体系评价和审核的依据材料。为保证“文件”执行的有效性,已考虑了“文件”与国家法规和上级规定的一致性, “文件”补充和不断完善的可能性,以及“文件”的权威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控制问题。
文件化要求工作有标准、检查有依据、运行有记录,达到责任明确、岗位落实、管理到位的状态。
项目经理部应持有的文件包括:(1)安全文明保证手册及其附件资料(支持性文件清单、记录清单和项目经理部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计划编制指南等)。(2)项目经理部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计划。(3)体系要求在控的文件。(4)原始记录、报表和台帐等。
4、体系的管理要素及其运行功能
4.1 管理要素的确定
根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各项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归纳并确定了 12 个管理要素,将离散无序的活动置于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中来考虑,使体系更便于操作和评价。
12个管理要素可分解为63个二级要素。这些要素描述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建立、实施并保持的过程,即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职责分工以及对体系各个管理要素有计划、不间断地检查审核和持续改进,有序地、协调一致的实施体系的安全文明管理,从而使体系得以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
12 个管理要素明确了主管部门负责控制、管理、实施的职能和关联部门配合的职能,以致形成专业管理成线、体系管理成网的格局。事实上,体系一经启动,各个要素都进入运行,经常同时涉及多个环节,或是重复涉及其中的某些环节,要素之间也往往存在相互重叠甚至完全覆盖的情况。因此,要素不仅具有独立性、相容性,还具有跨越性。
4.2 管理要素的运行功能
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各项管理活动的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通过要素的运行集中体现了“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环节所构成的 PDCA 动态循环的功能,这些功能也是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运行体制和机制的基本模式。要素的运行功能和内容见下表。
要素的运行分为公司管理层面和基层单位/项目经理部层面的运行,下层面运行必须服从上层面运行的要求,上层面运行必须保证服务于下层面运行的有效。
5、体系的组织机构及其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5.1 体系的组织机构
公司建立由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领导小组和由其领导的工作小组、各相关部(室)、项目经理部及其相关人员所形成的体系组织机构。公司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领导小组实施决策职能,工作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的决策要求组织实施,要素的主管部门对项目经理部实施指导、服务、监督职能,项目经理部通过实施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管理目标具体落实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和机关部(室)的决策和实施要求。
公司工程部作为日常体系运行工作的牵头部门,具体负责体系运行过程中的工作协调。
5.2 体系的组织机构图
5.3 相应的职责和权限
(1)领导职责和权限。法人代表,为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企业安全生产负总责。总经理,全面主持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工作;主持制定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方针、目标;负责公司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保证体系的建立、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主持召开管理评审会。生产副总经理,负责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日常管理工作;组织落实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目标实施。总工程师,负责审核企业重大疑难的安全生产技术措施和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使用的安全性审核。管理者代表,组织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制度制订;主持内审工作,适时组织内审并加强内审员队伍的建设;组织实施管理评审的前期准备工作;向总经理报告体系运行情况,并提出持续改进的对策措施。
(2)部门职责和权限。要素主管部门明确安全文明管理目标所要求的和体系的主管要素所要求的全部活动和接口;保证并服务其部门业务线条(包括基层单位和项目经理部相关岗位)开展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全过程活动,并能受控;参于企业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相应活动和体系的策划、运行、检查和评价。要素相关部门配合实施安全文明管理目标所要求的和体系的主管要素所要求的全部活动和接口;保证并服务其部门业务线条(包括基层单位和项目经理部相关岗位)开展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全过程活动,并能受控;配合要素主管部门达到体系要素的要求,并接受监督。
(3)项目经理部职责和权限。项目经理是施工现场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建立安全文明组织机构,形成管理网络,有机分配体系要素及职能,按照公司颁布的项目经理部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要求并结合本工程项目的特点,建立并健全安全文明责任制,并根据体系的建立和运行要求,编制实施项目经理部安全保证计划,落实必要充分的资源配备,实施监督检查与验证,实施纠正与预防措施。在体系建立和有效运行并实施内审合格后组织申报外审并努力争取通过。
6、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工作重点
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工作重点是: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采用“过程方法”的手段,满足“持续改进”的要求。
6.1 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
预防的对象,就是潜在的事故隐患。所谓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伤害事故发生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制度上的缺馅。潜在的事故隐患,可能来自于影响施工安全和文明的过程或操作、审核结果、安全记录和业主意见、社会投诉和反映等,也可能来自于其他施工现场已发生的事故教训和启示。预防潜在的事故隐患,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规定和安全技术规范与措施,从制度上控制事故隐患乃至事故的发生;其次,从制度出发,对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两个方面实施全过程的控制,防止不合格的材料、设备用于工程,防止素质低下、未经教育的分包队伍和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冒险作业。
总之,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就要在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上针对潜在的事故隐患,从源头抓起,防止隐患的产生和发展,以保证体系的正常运行,防患于未然。
6.2 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
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是一个富于逻辑的概念。生产和施工是主导的,不生产、不施工就谈不上其他,但生产和施工必须首先抓安全促文明,把安全和文明放在生产和施工之上,因为劳动者是最可贵的。因此,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
人是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主体,与此同时,人也是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的客体之一。作为实施的主体或控制者的人,需要有适宜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以确保其人身安全和健康,并有助于工作绩效的提高。作为实施的客体或被控制的人,需要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其具备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以及遵章守纪、自我保护和提高防范事故及其隐患的能力,从而形成规范的行为以满足安全文明管理的要求。
所以,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要同时加强“对人的管理”和“对人的服务”两个方面的工作,使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于一个辩证的统一体。
6.3 采用“过程方法”的手段
体系在运行中利用资源和管理,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应视为“过程”,而将相关的活动和资源的转化作为过程进行管理,系统地识别和管理好组织的各种过程和过程之间的接口,从而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则是“过程方法”。
体系是由要素构成的,有些要素包括过程要求,而有些要素则包括非过程要求,如安全文明方针、目标等就是非过程要求。但是,满足要素要求的活动则都是过程,因此,体系的实施活动是由过程构成的。所以,体系的建立、运行和完善应基于过程,从过程入门,认识过程,包括确定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确定控制这些过程的方法,使用必要的资源和信息支持这些过程,测量、监视和分析这些过程,实施必要的措施持续改进这些过程。通过采用过程方法的手段,对过程系统中单个过程之间的联系以及过程的组合和相互作用进行持续的控制和改进,从而使体系更趋适宜性和有效性。
6.4 满足“持续改进”的要求
在体系的运行中,持续改进就是指施工现场安全文明管理的活动、过程、结果和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持续提高。因此,持续改进是企业安全文明管理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要满足持续改进的要求,就要进行包括了解现状,建立目标,寻找、评价和实施解决办法,测量、验证和分析结果,把更改纳入文件等活动。实施持续改进,并不仅仅是对存在的和潜在的不合格采取纠正和预防措施,避免事故和事故隐患的发生与再发生,从而保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更主要的是对符合要求的活动和过程通过有效的方法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从而实现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上海市标准《施工现场安全生产保证体系》,1998.
出自: 毛勇全 彭 川;建筑管理现代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