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历史的对话——解读德国Max Planck公司总部大楼
自迁址慕尼黑起,Max?Planck公司驻慕尼黑王宫已有近40年的时间。早在1961年,该公司就已经拥有研究所40个、员工近3 000名,今天的规模更远胜于此。如今公司下属的80多个研究机构分处慕尼黑市中心5座分散的建筑中,为了确保这些机构的正常运行,每天都有约350名行政管理人员奔波其间,建立统一总部的任务迫在眉睫。德国的统一也加快了Max Planck公司建立新总部的进程,总部最终定址慕尼黑。选址慕尼黑原因有三:首先,鉴于德国联邦制度的特殊性,把所有机构和院校都集中于柏林——联邦政府所在地,对公司而言并没有太大的益处;其次,进一步的研究和预算表明,搬迁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公司将会为此付出昂贵的代价;再者,是巴伐利亚州提出的优惠条件,巴州不仅许诺了1100万马克的经济援助,还愿意向公司无偿提供地产(位于慕尼黑市中心历史保护地段),用于公司总部建设。
1993年,巴伐利亚州为Max?Planck公司举办了概念设计竞赛,要求参赛者为该公司设计一座7500 m2的总部大楼,建筑的空间布局不仅要富于趣味性和现代感以促进交流,首层还应向公众开放以供参观。此次概念设计竞赛的评审委员会由建委、Max?Planck公司代表、市议员和专家组成。在 134个参赛作品中,安格利卡。波普、米夏埃尔。施特赖贝和鲁道夫。格拉夫以双层表皮、双U形创新设计一举夺魁,并赢得了该项目的设计权。
一 历史背景
基地位于慕尼黑市中心的皇家马厩广场(Marstall Plaza)以北、皇家花园和巴伐利亚办公厅以南,西邻国家大剧院后台和皇宫(现用作西班牙文化研究所)东翼,东侧则是F.J.环路干道。这一地段有着悠久多变的历史背景。
位于基地北侧的皇家花园建成于16世纪,原有规模较现存要大,曾有一溪流自西向东流经现基地所处的区域后流入北侧的城市管沟中。在基地平整场地时,这段城市管沟的遗址被挖掘了出来。巴伐利亚当局随即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保护历史古迹。然而除花园凉亭的墙基之外,再没有其他发现,估计有一部分遗址埋在皇家马厩广场建筑群的西侧。
1614年,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在赫尔左克。威廉四世的皇家游园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大型器械库,用于存放机械、武器和马车;到18世纪,这个器械库又被马厩和车夫寓所取代;如今人们看到的皇家马厩则是在19世纪建造的,从属于皇家马厩广场建筑群。该广场建筑群由皇家建筑师莱奥。冯克伦茨规划设计,1822年全面竣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皇家马厩广场北端遭到严重破坏,此后一直没有进行过修复工作。除城市管沟边沿的一列古树和南部零散的树木之外,广场几乎没有绿化设置,这是由于历史上用作器械库和炮兵训练场的缘故。50年后人们开始整顿这片废墟时,移来了18棵阔叶树,相对改善了广场的绿化环境。
二 平面布局——嵌套的双U形平面、戏剧化的三角形空间
就城市设计而言,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历史地段:一方面,广场周边的历史建筑不仅建造年代和风格各不相同(仅慕尼黑王宫就包含了文艺复兴、巴洛克及新古典三个时期的建筑风格),而且建筑群的布局也非方格网式,而成一定角度;另一方面,北端的缺损使得皇家马厩广场的空间感不甚完整,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算不上是城市广场,就连慕尼黑市的市民也只把它当做停车场和仓库。
慕尼黑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Max?Planck公司总部又处于慕尼黑市中心的历史保护地段,再加上基地独特的建筑环境,对建筑师而言,这种挑战颇具吸引力。新建筑不仅要为Max?Planck公司提供现代化的办公场所,同时也担负着复兴皇家马厩广场的重任。安格利卡。波普、米夏埃尔。施特赖贝和 鲁道夫。格拉夫设计的成角度嵌套的双U形平中,外U形与西侧的王宫、国家大剧院同向,内U形则正对皇家马厩广场,在建筑内部实现两种网格的转换。这种平面布局不仅以谦逊的姿态同时纳入两条反映历史格局的控制线,还重整了该区的空间秩序:王宫的前院(东侧)扩展为一比例适宜的广场,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内U形则在北端明确界定皇家马厩广场,与广场周边的建筑一起围合城市空间,并进一步加以充实和完善。
Max.Planck总部大楼的双U形平面布局可以说是环境产生的外部压力在建筑形式上的反映,它成功地与城市格局相联,发挥其转换枢纽作用,并和谐地植根于城市环境之中。
此外,双U形平面布局还在建筑内部形成了一种戏剧性的对抗,这种成角度嵌套并置的张力激发出独一无二的建筑语汇——内外U形间隙中的三角形空间。这些现代感十足的三角形空间为人们打开了非同寻常的视角。大厅由天窗采光;连接两侧办公室的天桥自下而上层层退进,人们爱在天桥上聊天甚至是讨论工作,三角形平面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纵深感;楼梯、电梯是大厅的视觉中心;厅内还设有展览区、餐厅和多媒体咖啡馆等公共活动场所和交流空间。Max?Planck总部大楼自建成起,为城市公众提供了新的活动场所,这些和市政建设相关的元素不仅加强了公司与公众的联系,也赋予公司自我展示和表演的多种机会。
三 立面设计——三段式经典立面划分的现代诠释
历史保护地区的新建筑究竟应以何种姿态出现,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安格利卡。波普、米夏埃尔。施特赖贝和鲁道夫。格拉夫以朴实却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形式做出了精彩的应答。
Max.Planck总部被纪念性历史建筑所环绕,兼有围合皇家马厩广场空间之职,其立面及形体都是城市空间的界面。立面设计有两个难点:其一,起围合作用的建筑,若过分强调个性、凸显自我的方式会与环境格格不入,但使用要求又决定了新建筑不能采用传统建筑形式;其二,小单元的现代化办公空间与大尺度的传统纪念性建筑存在巨大反差。
建筑师在对基地周边的历史建筑——特别是对于广场总体建筑风格起决定性作用的皇家马厩广场建筑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之后决定:把经典的三段式立面划分作为新建筑与历史建筑对话的基础。新建筑外立面的玻璃幕墙止于广场建筑的石柱高度,上方的玻璃挑檐则与克伦茨建筑的梁底齐平,外墙的其余部分用天然石材贴面。设计者称,玻璃幕墙的双层结构是对历史建筑立面浮雕的一种现代演绎方式。
大面积水平划分的玻璃幕墙将办公建筑小单元的内部结构掩盖起来,弱化了现代办公空间与传统纪念性建筑尺度上的反差;透过玻璃幕墙,隐约可见各办公室的内部层次,依靠这种视线延续取得与历史建筑相应的进深感;玻璃幕墙同时又能反射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建筑,如同舞台上的布景一样,让历史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的主角。
令人惊叹的是,Max?Planck总部大楼谨慎、理性地映射出所处的独特环境,以谦逊的姿态、稳稳扎根于环境之中;与此同时,它没有放弃表现自我的权利,简洁轻盈的玻璃幕墙与周围厚重的石头建筑形成的鲜明对照,又展现出其现代风采。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建筑既是城市空间的主角,又是纪念性历史建筑的衬景,现代与历史的对比使各自的建筑艺术特征更为突出。
四 生态设计——双层玻璃“表皮”的多层次外墙结构
慕尼黑属于北方城市,冬季采暖十分重要。确保室内温度维持在规定范围内的方法,不外乎实行建筑全封闭、由中央空调调控,或是利用方便、洁净的太阳能。由于业主要大量的交流空间,办公室与大厅间的交通廊必须开敞,无法实现建筑全封闭,因而只能利用被动系统的太阳能采暖,并在建筑外围护结构上采取保温措施。
利用太阳能直接得热系统有一前提条件:建筑必须具备足够的蓄热体。Max?Planck公司总部大楼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大厅内的素混凝土墙体以及天然石材铺地都是高蓄热性能的实体。
同时,大楼的玻璃幕墙采用双层结构,内层为绝缘玻璃,外层是插入式安全玻璃;两层玻璃之间形成空腔、构成气流管道,在办公室外侧形成高效率的温度缓冲区,因而大大降低了热量散失的速度。这种多层次结构能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进行相应的调节。
被动系统的太阳能采暖,加之玻璃幕墙特殊结构的调节作用,使整座建筑无须消耗常规能源即可维持适宜的室内温度。Max.Planck总部没有安装空调设备,严冬的少量采暖需求可由城市供热网解决,地下水驱动的制冷系统则可在夏季冷却大厅地面、避免室内过热。除会议厅、餐馆、图书馆阅览室等封闭空间采用机械通风之外,大部分区域为自然通风和采光,并能通过玻璃门窗、百叶窗和通风盖的开合控制加以调节。
五 材料与色彩
Max.Planck公司总部显得异常的通透、明亮,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建筑师对材料的选择和色彩的应用。安格利卡。波普、米夏埃尔。施特赖贝和鲁道夫。格拉夫认为:每种材料都有自己的特性?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建筑师应该尽可能地展现材质的本色。冷调的素混凝土和天然石材配合暖色的木材——深褐色的胡桃木、浅色槭木贴面;人们肢体直接触及到的物体表面多为木质,金属只用于不同材质的交接处。总体而言,Max.Planck公司总部大楼的色彩应用十分真实而有节制。
Max.Planck总部是在城市历史保护地区增建的成功范例。建筑师通过对环境要素的离析与并置,理出不同的建筑脉络,力求真实地展现历史和现代的各个层面:双U形平面布局不仅唤起人们对城市历史格局的追忆,并创造出三角形的现代室内空间;北侧保留沟渠意象,保护珍贵的历史遗迹;建筑立面对三段式经典立面划分做出全新的现代诠释。建筑师的创新设计实现了现代建筑与历史环境的对话,使新建筑植根于城市环境之中,古老的城市中心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
中国建筑网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