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瓦:素面朝天铺出千古韵味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各种建筑都习惯做起脊屋顶,那么对屋面瓦如何运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屋面铺瓦,开始甚早,从西周凤雏遗址、召陈遗址出土宗庙房屋来看,已经大量地用瓦了。当时的瓦,有版瓦、筒瓦、大瓦。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有的瓦块背面有瓦钉,也有带瓦环的。就告诉了我们,当时对瓦的铺法,因为没有胶泥,更没有水泥,而要将瓦块固定在屋顶或屋顶的坡面上,所以在烧制瓦块时,做出带环的瓦,带钉的瓦,这易于拴绳将瓦绑在屋顶之上,以防风吹时瓦块脱落。后来经过秦汉到隋唐,瓦块逐步缩小,就用泥土来铺瓦,再也不用带环的瓦和带钉的瓦了,也再不用绳子来捆绑。直接将瓦与泥土粘结,同样很牢固。
到明清瓦块更小,瓦与屋面上的粘土更易于粘贴。明清两代,在屋顶上铺瓦,仍是用缩小之后的小青瓦块粘结。在我国的北方,各种屋面铺瓦,都用小青瓦,也用筒瓦。先排列小青瓦仰砌,各排铺平,再在仰瓦缝间合扣筒瓦,瓦的接缝处,再用灰泥青灰抹平,这样天降大雨、暴雨,从不漏水。
北方还有一种铺瓦的工艺,叫作“串瓦”。为使房屋的寿命长久,每年秋季将屋面的瓦全部揭掉,屋面上的防寒大泥除掉,在屋面板上重新铺上新土,新的大泥,再将其抹平,待半干时,先铺仰瓦,后盖筒瓦,瓦缝再重新涂抹灰泥。每年做一次,除去破瓦,更换新瓦,换筒瓦,这样能使房屋的使用年限久远。
普通老百姓,只要经济状况许可,一般都会“串瓦”。而那些“高级建筑”如殿堂、楼阁、宫廷、庙寺等等也同样要串瓦,虽然这些建筑所使用的大多是琉璃瓦,也是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串瓦,同样要保持建筑的寿命。但是这样大的建筑每隔五年做一次串瓦也就可以了。因为用的毕竟是琉璃瓦。
民间居住的房屋屋顶,南方普通做法都做合瓦(扣瓦),就是将小块青瓦扣着放,名曰:“仰瓦底,合瓦垅”。不过南方地区,由于天气炎热,在屋顶上不用大泥(望泥),在房架的檩木上铺板椽,缝间8厘米,将小青瓦仰铺其缝间,竖向一瓦压一瓦。铺好以后,不可随便登上屋面,人踩上去的话,易于使瓦片脱落。北京地区及华北大部分地区都用“仰瓦底,筒瓦垅”,这种做法在没有大雪,没有冻冰的状况下最好,筒瓦垅的垅帮两侧抹的灰不会遭雪水、冰冻而被破坏。
而东北三省,地处偏北,每年十月早降瑞雪,一年中几乎有半年的时间,原野、树木、民居房屋都普遍地为大雪覆盖着。每年开春,瑞雪开始融化,到处流水,家家屋顶瓦一片湿润。大雪融化一部分又停了,就这样停停、化化,大约有3到4个月,屋顶瓦漏水就在这个时候。所以东北各地民居的瓦房用的是仰瓦,大雪消融,积水很快地流下来。
从审美的角度来观察,仰瓦也好,筒瓦也好,合瓦也好,都是非常美观的。特别是瓦面都呈青灰的色调,既古雅又朴实,素面朝天,整整齐齐,既防水又防火,春夏秋冬默默地装点着屋顶之美。
建筑时报·秦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