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山药 发表于 2008-8-19 13:31:23

值得发掘的建筑精神

  ——“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归来后的思考  2006年4月20日是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2006年也是他继承并做出贡献的由朱启钤先生创立的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为纪念这些历史,更为了配合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6年6月10日),由《建筑创作》杂志社策划,并得到国家文物局、四川省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活动已于2006年3月28日~4月1日圆满结束。
  李庄往事的重要学界人物及其贡献令我们感触良多,我想它留给后人的不该仅仅是记忆,更要唤起一种精神及联想:这里有对逐渐消失的人和事的追念,更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令人折服及感动之处的理解;这里有对传统建筑文化与工艺留存的迫切认知,也有令人扼腕痛心的现代“建设性破坏”的高速发展的商业之声;这里有无比丰富而细腻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及固有的东方文化意义及美学价值,但不少现实无情地回答我们的总还是一声高过一声的无奈叹息!恰恰正是这种现实影响力,要求我们该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估价并总括“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的建筑精神。为此,至少可归纳如下建筑精神:
  第一,要学习梁思成在国难当头下敢于担当且默默坚守的精神。它让我自然联想到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的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尽管历来不少人认为这诗不过是陈子昂的胡敲自叹,但我倒以为这是勇敢主动自觉地承担延续“古人”和“来者”之间的精神文化血脉。这无疑是一种承前启后的可贵的担当意识的体现。正是由于并非所有人都能理解“发现李庄”、“解读李庄”的含义,所以我要说,伟大的也要有人懂!这里细分析至少包括如下含义:⑴中国建筑文化应该不应该面对伟大;⑵中国建筑文化可能不可能创造伟大?⑶如何去理解并把握伟大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准和尺度?所有这些都需要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这种担当与坚守本质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传承,它是要有远见与胆识的。
  第二,要学习梁思成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李庄,梁思成最担忧的是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他曾应邀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编制中国华北及沿海各省文物建筑目录,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清地点,他同时建议美军在反攻日本时,要保护日本城京都和奈良。一位中国学者成为保护日本侵略国古建筑的恩人,这太不容易!因为就在抗战期间,他的夫人林徽因的弟弟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梁思成在痛恨日本列强的同时,仍认为保护京都与奈良是保护全人类的遗产,这是梁思成先生崇高的国际主义建筑精神在60年前绽放的光芒。
  第三,要学习梁思成“学贯中西”的建筑“国学”的文化精神。“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立意于古建筑,但其现实意义在于成为发掘文化竞争力的寻根之旅,这或许是倡导并策划此次活动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无论是“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还是回味李庄,它都预示着不仅仅是记忆,而是要找到发扬光大的精神支撑。“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不仅要求我们重读《中国建筑史》及《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更要求我们去思考从李庄艰难时世获得到的那份穿越心灵与现实的感动与激奋。回忆并学习传统是必须的,但重在要视传统文化为魂,切不可总停留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层面,必须寻求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因为,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认为,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聪明的应用”,即可创造出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所以,今日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呼唤中国建筑师瞩目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目的在于不仅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性,更便于找寻到属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作为建筑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之旅,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真实的“李庄”及古建测绘之路。我以为所有置身其中的建筑师都会迸发出一个从内心升腾起的感动,这是源自对梁思成先生的崇敬的震撼力及中国建筑文化的感动!此次“重走”仅仅是2006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第一次行动,更是梁思成古建测绘所经之路的极小一部分,未来我们还应再做什么呢?我的建议与畅想是:
  ⑴由于“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作为国家“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得到准确定位,并且“四川行”获得学术交流上的成功,所以建筑界与文保界的合作是可能的,是有文化认同的,是会不断产生出好成果的。因此宜在“四川行”之后,适时地举行“山西行”、“陕西行”、“云南行”、“京津冀行”等,使建筑界及文保界的专家们能较为系统地沿梁思成当年走过的古建测绘之路全面考察一遍,从而完成新意义下的《梁思成古建之路考察报告》系列。
  ⑵建筑测绘是建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与摄影与素描不同,测绘的方法,是通过对实物近距离的一笔一划的绘图、一米一厘米的测量、入微的观察及细致的记录,才能成为科学而有价值的档案。对于建筑遗产保护而言,不论是日常维修、损坏后的修复、乃至特殊情况下的易地重建都离不开一套完备的测绘图。但必须指出,如今还能教授建筑测绘的高校已不多了,学生们专门去做古建筑测绘实践的则更少,我以为这是“国学”在建筑上的一个丧失。建筑设计CAD发展到今天,使高校建筑学的学子们已没有了手头上的功底,这是高科技“插足”建筑“国学”的“悲剧”!要向世人宣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有“萝卜白菜”,更有“五岳四读”和“茫茫九洲”,缺少中国的传统建筑,怎能算是建筑的大千世界?为此建议:全国各高校要恢复古建筑测绘课程,并举办“全国建筑院校学生古建筑测绘比赛”,以最大限度地传承中国建筑“国学”的精华。
  ⑶不断的“重走”与追寻是捍卫文化经典的开始,是使命与责任的回归。面对今朝光影再现的昔日传统建筑,我们所追求的是建筑文化复兴思路下的文化创造。中国营造学社的朱启钤是难能可贵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贡献是伟大的,但如今在社会公众中,他们的名字远未被人所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建筑文化及建筑师意识的淡漠。我以为必须加大力度在公众中普及“国学”文化,尤其要普及建筑师文化。建议:各类传媒要为建筑、尤其是中国建筑及其建筑师开辟栏目,不仅要讲述建筑与建筑师的故事,更要有欣赏点评栏目,帮助公众走上品读建筑、认知建筑之路,使中国尽快从文化层面上步入建筑文化大国,而非“工地”大国。
  在春柳如烟、四川境内遍飘油菜花香的季节,“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确从视觉与心灵上给我们良多深刻记忆,愿这春柳之魅力也成为一种茂盛的思辨与激情,使我们这些“重走”的造访者,有一个极尽辉煌的绚烂梦想,带着不断的新思想及文化追求,不断焕发出一种生命劲力,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为梁思成开创的中国建筑学术之路,不停息地奋进。
  作者:金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值得发掘的建筑精神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