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界定投标人成本
随着无标底招标的推行,防止投标人以低于成本价投标引起关注,有专家提出关于界定工程投标人成本的公式,其治学精神令人钦佩。因为笔者学过一点算数,深知没有大量的实践和对众多案例的分析、总结、推演,是提不出数学计算公式的。但是,这个问题是否值得专家研究、政府干预,颇值得考虑,试提出以下三点进行分析:一、什么情况下企业会以低于成本价投标。
据说,企业的任务就是创造财富和挣钱,而不是慈善机构,专门撒钱。也有撒钱的,如前几年的网站没有一个赚钱,但网站很容易圈来大笔的钱,然后投入毫无效益的无底洞。不过也不叫撒钱,好像叫烧钱。为什么网站可以烧钱?因为网络的概念、高科技的概念使投资者和网站看走了眼。建筑工程会看走眼么?显然不会。不会看走眼,还会有什么情况让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投标,或曰烧钱呢?试估以下几种极端情况:一是内外勾结,低价中标,高价索赔。即事先与建设单位负责人有约,中标后以设计变更、增加工程量补回损失;或者建设单位故意露出破绽,让施工单位高价索赔。但是,这种情况有巨大的风险:一种可能是建设单位负责人发生变化,而在国有单位这是经常发生的;另一种可能是工程管理发生变化,上级下令削减工程量或不允许增加工程量,这也不少见。如此,岂不使施工单位全栽进去吗?动辄成百上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工程,谁敢冒这么大的风险?一旦失算,企业必破产无疑。无论是国有还是私有施工单位,有这样大胆的老板么?我们在实践中只见过锦上添花的,即保(成)本的基础上,通过变更、索赔等种种手段挣出利润来。没见过玩命的,将前(钱)景下赌于未来的不确定之中。此其一。其二是内外勾结,变卖国有资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检察院、监察部门查处可是很严的。非要变卖国有资产,会不会想出更高的高招?二是占领市场,不计成本。工程施工利润很薄,加上拖欠款、垫资等等,有钱的企业不多,还没到烧钱占地盘的程度。想当初,鲁布革水电站工程,日本大成公司也是打着赔钱占市场的幌子,实际上精心算计,虽然比次低价标低30~40%,最终还是赚走了钱。连日本大成公司都是假赔真赚,国内企业没有大成的实力,也没有那样高的管理技术水平,还有谁敢、谁有实力不计成本占市场?三是只求吃饭,不求赚钱。只求吃饭,就是保住了成本,何来低于成本?因此,有的地区“在主管部门受理的有关招标投标的投诉中,有关是否低于成本的投诉占50%以上”。这个结果恐怕是必然的。
二、是什么样的招标形式会出现以低于成本价投标的情况。
现在的公开招标,按笔者的分类,可有两种情况,一是有标底招标,一是无标底招标。有标底招标的惯例,好像以标底为中心,正负百分之多少之外为废标,如是,低不低于成本,超出范围之外都必遭淘汰,不需讨论低于成本投标问题。无标底招标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建设单位不做标底,当各施工单位投标后,以众多标书报价的平均数为标底,靠近者中标。一种是选最低价中标。选最低价中标,按发达国家做法,因无标底招标一般为政府投资工程,用纳税人的钱,自然越少越好,且操作简便,一眼看中最低价,不用商量,可以防止发生舞弊事件。不过,还要强调的是,干政府投资工程是有严格的预选条件的,保证达到相应的资格等级(如果有资格等级的话),要有相似的业绩,特别是良好的企业信誉和财务状况。企业干赔了,也算是对国家的一次贡献。私人或民间投资工程,多花钱、少花钱是企业或个人的事,与政府无关。政府对民间投资工程只管是否符合规划、是否符合技术规范、是否安全、是否环保。由此看来,政府投资工程,企业愿意做贡献有何不可?民间投资工程,钱花多少,政府管他做甚?对于国有企业,自有国资部门管理,招投标主管部门把它当作市场上的普通企业就是了。
三、是什么样的市场问题应该行政主管部门去管。
据说,深圳设立工务局,专司政府投资工程管理,那么,行政主管部门就应专管建筑市场。有人说,管市场有两种管法,一是管住入口,所谓准入制度。一是管违法行为,所谓事后介入制度。建筑市场已经是全管了,而且更严格:没有资质等级,企业根本不能承揽工程,是所有行业中准入制度最严的行业。工地施工有监理、质量监督机构、安全检查机构、环保、环卫机构、公安、治安机构等各方面检查,也已经管得够全面(当然,管理效率和效果还需改善)。所以,对甲乙方之间的交易、合同、价格,是否可不再过问?毕竟政府管制价格只限于公用事业为好,竞争性行业就由他去吧。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市场,重点是建立保证交易各方能够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制度环境,查处违法违规者,让守法的企业在市场中承担自己的经营风险和责任,行政主管部门大可不必为他们的经营着急。
京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