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陕甘会馆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摘要:山陕甘会馆建筑格局严谨,规模宏大。从其功能上来说其历史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其集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之大成,雕刻艺术在建筑装饰方面的应用感更是登峰造极。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一、相关背景资料
开封位居中原,无高山险峰之阻,有四通八达之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早为晋商所青睐。从明至清的数百年间,山西商人在开封一直很活跃。他们将西北的皮毛、山货及日用品源源不断地运抵开封。由于山西客商云集开封的人数愈来愈多,遂集资于今老会馆街(龙亭东侧)建立了一处山西旅汴同乡会馆——山西会馆。
乾隆年间,陕西旅汴商人与山西旅汴商人商定联合建立山陕会馆。经多方 考察,他们最终选定明代徐府旧址建立山陕会馆。
嘉庆初年,会馆的建筑风剥雨蚀,年久失修,商户们商定,各个店铺每进钱一千,抽取二文,交请老会首收存,作为会馆每年修补的费用。
道光四年(1824年)五年,同治三年(1864年)商户们把会馆进一步扩展。这样,一组较为完整的关帝庙古建筑群终于耸立于闹市之中。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陕会馆一直是附近百姓奉祀关帝和看大戏的去处。
到了光绪年间,甘肃旅汴商贾加入,山陕会馆遂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1927年6月13日,冯玉祥将军被武汉政府任命为河南省主席。他主豫期间,把山陕甘会馆的祭祀场所关帝庙改为河南省艺术学校的校址。1933年这里又改为私立西北中学。1938年,日寇侵入开封,西北中学外迁,会馆成为日寇的华北五省特务机关总部。
日寇投降后,西北中学返回开封,重新回到会馆上课。再后来,会馆又成为徐府街小学的校园。
1988年10月23日,修复后的山陕甘会馆正式对外开放。
二、历史价值部分引言
晋商500年可歌可泣、壮怀激烈、史诗般的寻求财富之路,使很多外省人改变了山西只是贫瘠荒芜的看法,使很多学者改变了“中国民国之前只有市井小贩”的看法。山西人走西口,出关外,闯江湖,下码头,他们告别了哀怨缠绵的故土和儿女之情,怀着“天下一家,信义为本”的新观念,开创了前无古人的大商帮,创造了明清商业史的辉煌。晋商的发展壮大成就了一批精美的会馆建筑。研究山陕甘会馆的历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研究明清的晋商会馆文化。
会馆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籍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逐渐发展为议事、招待外加联络等功能的场所。
山陕甘会馆由旅汴晋商集资兴建。道光年间陕商加入,易名山陕会馆。清末,又加入甘肃商人,遂又易名为山陕甘会馆。
晋商会馆的产生与发展明中叶以后,中国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界竞争日趋激烈。商人与商人之间,商帮与商帮之间,“操货交接,起落不常,能者方成,拙者乃毁”。在激烈的竞争中,旅外同乡深刻认识到:“无论日识新知,莫不休戚与共,痛痒相关”,必须团结同乡仕商。“广其业于朝市间”。于是他们通过会馆这一组织形式,利用传统的地域观念,把商埠中同乡之人联合起来,互相支持,互相帮助,共同一致与异域商人进行竞争。
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明代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以“极临边境”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渐成为明代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入清以后,晋商设立的会馆有了蓬勃发展,大体上前后在京师设会馆有40处以上,与此同时,在国内名商埠集镇也先后设立了晋商会馆。这些会馆的设立,首先与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很大关系。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展,会馆的建立又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晋商除在京师设立了许多会馆外,清代晋商会馆几乎遍布全国各行省、商埠。晋商会馆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大量建立新会馆上,而且更表现在会馆宏伟的建筑规模上。晋商会馆的发展,还表现在严格的管理制度上。在晋商会馆中大多有值年首人秉公办事,他们轮流换班,均须协力举善,勿得徇情。又设有司事、住持、夫役及香工等管理会馆事务。
晋商会馆的功能
一、联乡情,笃乡谊,方便仕商晋商长途贩运,分布于全国各大商埠。他们在异地他乡人地两生,难免有思亲怀旧之感。而“会馆之设,所以答神麻,睦乡谊也。”由于共同的语言、风俗,趋近的心理、文化,“同乡偕来于斯馆也,联乡语,叙乡情,畅然荡然。不独逆旅之况赖以消释,抑且相任相恤”,“无去国怀乡之悲”。晋商会馆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广置楼阁、多盖屋舍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同乡、仕绅、商旅驻足和贮存货物提供方便。
二、聚会议事,沟通信息会馆是明清时期晋商的中心社团,也是其社会活动最重要的阵地,它作为“叙语之地,正可坐论一堂,以谋商业之公益”。凡“通商之事,咸于会馆中是议”。大家定期在一起“公定时价,毋许私加私扣,……议定条规,籍以约束”;启发智识,以开通商智;研究商学,调查商情;集思广益,沟通信息。一山西票号在章程中阐述并规定:“一人智慧无多,纵能争利亦无几何,不务其大者而为之。若能时相聚议,各抒所见,必能得巧机关,以获厚利。即或一个力所不及,彼此信义相孚,不难通力合作,以收集思广益之效。兹定于每月初一、十五两日为大会之期,准于上午十一钟聚会,下午一钟散会,同业各家执事齐集到会,或有益于商日商务者,或有病于商务者,即可公平定议。如同业中有重要事宜,尽可由该号将情告之商会董事,派发传单随时定期集议”。可见,会馆是异地同乡商人聚会议事之地。
三、团结同乡,维护集团利益中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不允许有任何政治派别存在。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竞争日趋激烈,同乡商人“无一区托足,则期群涣”,群涣必然削弱竞争力量。因此,无论是从联络感情出发,还是从经商需要出发,他们都需要一种组织形式来加以联结,而以地域为基础建立的山西会馆恰好提供了这样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山西商人利用会馆这一合法形式团结起来相互支持,既与其它商帮竞争,又联合抵制官府的肆意压榨。会馆在维护同乡和集团利益上,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会馆内设市
据《山志临襄会馆为油市成立始末缘由专事记载碑记》载:油市之设,创自前明。后于清康熙年间,移至临襄会馆迄今已数百年。该馆极宽敞,可容数百人,最宜建为商市。然实因管理得人,苦心筹划,力为布置,用多数之金钱,成宽阔之地基,使同行无不称便,实为吾油市之幸。
五、公议行现之地
一晋商杂货行于乾隆五十年(1785)公议杂货行规并在会馆立碑为记。行现部分如下:买货不得论堆,必要逐宗过秤,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合外分伙计,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沿路会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落下货本月内不得跌价,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门外拦路会客,任客投至,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假冒名姓留客,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结帐不得私让分文,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不得在人家店内勾引客买货,如违者罚银五十两。
由此可见会馆也是公议行规监督执行场所。
六、祭祀神灵之地
在异地经商的同乡在精神上需要有神灵的保护,这也是他们建立会馆目的之一,因此在会馆内供奉他们所崇拜信仰的神灵,定期祭祀是会馆的重要活动内容之一。有许多会馆是在先建神灵庙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晋商会馆祭祀之神灵最普遍的是关羽,因关羽是山西人,以义行天下,最受乡人崇敬,成为晋商之精神偶像。
七、聚岁演戏及各种庆典活动的场所
晋商会馆作为同乡人的组织凡逢年过节时同乡人常常在会馆欢聚一堂,聚酬演戏。有时在商业活动取得重大胜利时,也举办酬神和演戏的活动,凡山西会馆多建有戏台。
晋商会馆的性质与价值晋商会馆是在异地晋籍商人的社会组织。晋商会馆均是由在异地的晋籍商人共议后自筹经费所建立。晋商会馆使晋商的经营规模越来越大,从商人数不断增多,从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近代商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尽管山西会馆在扶持晋商、发展商品经济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育程度较低的旧式社团。它在内部机构设置、权力区分诸方面都不够明确,封建性、排他性较强,缺乏与其它商帮跨省区的沟通和联系,“各乡之界限,即判于其间,界限愈判,排外愈甚。”这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又相抵牾。因此,其作用具有二重性。
晋商会馆的社会价值,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点:
第一,体现与传播了地域文化。晋商会馆的建立使三晋地域文化得以与别的地域文化进行交流,产生一种新的地域文化。例如,琉璃瓦是山西的传统产品,在山西的一些庙宇建筑物中经常使用这种琉璃瓦,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而在河南的山陕会馆建筑物正殿、配殿中均使用这种琉璃瓦来覆盖屋顶,使这一会馆的建筑同时具有晋豫风格。又如在晋商会馆中多建有戏台,逢时过节均要在此演出晋商的家乡戏剧,这种活动不仅对当地戏剧文化产生一定影响,而且使山西戏剧得以吸取异地戏剧文化,这种交流促进了两地戏剧文化的发展。再如晋商会馆均崇奉和祭祀关羽,在晋商会馆的影响了,其他省的会馆也逐渐崇奉关羽,从而推动了有关文化的发展。复如,山西盛产汾酒,其制作技术好,历史悠久,汾酒是晋商会馆中聚餐宴席美酒,汾酒的制作技术也随之传到异地,如山东、甘肃、东北等地。
第二,推动了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如山西商人与陕西南人,他们共同在各商埠建立了许多山陕会馆,形成了山陕南联盟,被人们统称“两商”。有时还有别的地方商人加入山陕联盟,开封山陕会馆就是在光绪年间甘肃商人加入,最后形成山陕甘会馆的。在四川灌县,先后有山陕、湖广、广东、四川、贵州、江西、福建等七座会馆,这些会馆之间经常进行交流、协调在一些活动中配合行动,人们便把上述会馆统称“七省会馆”。重庆的八省会馆有山西、陕西、广东、浙江、福建、湖广、江西、江南等,后来八省会馆共举年首,协调八省会馆之间的关系并订立了协议,其内容主要是:一、共同确定与修改帮规;二、各帮新提议,须经八省年首同意;三、帮会内发生争执,应由各省会馆内年首协调解决。可见,会馆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各帮商人在彼此交流中走向融合。
三、艺术价值部分引言
山陕甘会馆,同我国古代建筑庭院与组群的布局原则一样,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轴线设计的。它座北面南,在中轴线上建立主要建筑(照壁、戏楼、拜殿和牌楼)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子左右两侧建附属建筑,从南向北依次为左右翼门、钟鼓二楼、东西配殿和东西院跨等。用檐廊等建筑形式将它们连接起来,向纵深方向发展,构成呈长方形的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而戏楼两侧的掖门和东西偏院配置的围墙和垂花门等小建筑,则兼起联系和间隔之作用。其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堪称“三绝”,内容丰富、雕工精细、技法不一、题材多样,堪为典范,不愧为会馆建筑之瑰宝。
山陕甘会馆从其平面布局上看,以木构架为主的建筑体系具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组群。其分布在中轴线两端的主要建筑和规划整齐、层次分明且左右对称之附属建筑,把整个大院组织成四个不同的庭院。
戏楼和两侧之垂花门楼把前后分成两个院落,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结合的建筑艺术群体。会馆地势北高南低,由南向北依次增高百分之四,临街底的照壁高耸,显得巍峨庄重,揭开了会馆建筑的序幕;透过戏楼门洞,可望到牌楼和拜殿,很自然的将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中轴线上,掀起了会馆建筑之高潮;左右两侧高大的钟鼓楼的出现,则增加了院落的纵深感;透过牌楼,出现眼前的是会馆的主体建筑——正殿(包括拜殿、卷棚和大殿),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殿后原有“春秋楼”,可惜已毁。正殿两侧有东西跨院,左右扶持,有主有从,高低错落,突出主体建筑,从而创造一定的艺术气氛,收到了高与低、大与小,暗与明的对比效果。
山陕甘会馆在组群的总体布局上,把各种大小不同形式的建筑巧妙地进行组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单座建筑也同样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
(一)建筑形制照壁照壁照壁,又叫影壁、照壁墙和萧墙等,是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用的墙壁,一般设置在街侧,独立犹如屏风。它在西周时期已经产生,距今已有进三千年的历史了。会馆照壁,位在会馆建筑中轴线之最南端,沿街东西向,高8.6米,长16.5米,厚0.65米,大体可分为台基、壁体和庑殿顶三部分,系青砖砌成。台基为1.40米的青石须弥座。须弥座一般用在高级的建筑上,可见照壁在会馆建筑群中的重要位置。须弥座之上,是照壁壁体。壁体之上为庑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庑殿顶,因其四面排水,故北方称之为“四阿顶”,它一般使用在建筑群中最主要的建筑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式样。因屋顶中央有正脊和两边有四条垂脊,故又称作“五脊顶”。正脊为绿色高浮雕荷花脊,两端均置近于方形的龙头形大吻,尾部外卷,背上斜插一把剑,这叫鸱吻。其身上还有凸出的升龙图案。两面皆砌有砖雕牡丹和四字纹花框。庑殿顶之下南北两檐均施砖雕的人物、花果、山水、鸟兽和斗拱等。
东西翼门翼门,因位于照壁两侧好似壁体两翼而故名。它与照壁高低错落,“山”字形的整体。翼门,高达7.8米,组成了一个好似体积庞大沉重,重量多达16吨。金钉朱门、粉墙绿瓦,映衬着照壁上精致的砖雕艺术,突出了会馆的典雅高贵。翼门为两根柱子所擎撑,上部为歇山顶,四面排水,由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又叫作九脊顶,在封建专制时代,是仅次于庑殿顶的次高级建筑形式。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檐下密置十一踩斗拱, 层层叠叠,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斗拱具有建筑屋顶到屋身立面上的过渡作用。翼门同照壁互相衬托,十分壮观。
戏楼戏楼,又名歌楼。它位于在会馆照壁正北面的中轴线上,棂窗隔墙,座南面北,正朝大殿。历史上的戏楼,每逢节日、祭祀、还愿和祝寿等活动,都经常在此为士庶演出。戏楼屋室分布平面呈“凸”字形。面阔三间,9.72米,进深二间,8.2米。分 为上下两层,下层有一南北向过道,可通会馆左右翼门而达街。戏楼上前后两个部分,二者中间有一龙纹木雕屏风。前台为“乐床”专供演员化妆之用。前后为卷棚顶,额枋上雕有“云鹤图”,平板枋上雕有“丹凤朝阳”图案;后台为硬山顶,灰筒瓦覆盖,绿色琉璃瓦剪边。正脊南立面砌高浮雕的三组“二龙戏珠”图案。台前场地宽阔,石条铺地,中有通路,连接钟鼓楼之间,伸向庭院和拜殿。
钟鼓楼钟鼓二楼,位于戏楼北边,中轴线两侧。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在我国古代城市中,因在楼内设置钟鼓,按时敲钟鸣鼓,向城内居民报告时辰。故名钟鼓楼,为目前开封市唯一存在的同类建筑物。
钟鼓二楼,形式相同,平面皆方形,两层。第一层为砖结构,内设置楼梯可达上层。第二层为木结构,是建筑物的主体。西楼置鼓一面,东楼置钟一口,为原会馆之实物。钟上有钟纽为龙兽,传说是龙生九子中的四子蒲牢,好鸣,故为之。
东西配殿东西配殿,也叫“庑”,位在钟鼓楼之北面,牌楼之两侧。东西配殿,灰色筒瓦屋顶,硬山式建筑。屋面正脊饰有青砖高浮雕花脊,两端置青砖龙头大吻。垂脊置垂兽、鱼、羊、马、吼和狮等,前坡在明间上方均砌成呈菱形的黄色枋心(所谓“黄气冲天”)。每侧各有房屋八间,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面五间、北面三间各为一整体,前面均有檐廊,下设木质坐式红栏杆。檐下置单翘斗拱,每间2攒,柱头科亦两攒。前檐柱与额枋相交处饰有倒挂楣子,其上额枋、平板枋上面皆为木雕图案,装饰华丽壮观。
牌楼牌楼,又叫牌坊,是一种纪念性建筑物,多建于庙宇等地,高悬匾额,用于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会馆牌楼是歌颂关羽的情操和品德而建的,它位在中轴线之北部,拜殿之南面。重檐歇山顶,中枢高耸,左右次楼略低。整个楼顶屋面曲线缓和,楼檐层层叠叠,翼角高高翘起。上下各层之檐部均设置象鼻昂嘴之斗拱。牌楼之两根中柱和四根边柱皆为圆形木柱。中柱下部有近两米高的抱鼓石,边柱与中柱轴线呈角,边柱之间又呈角前后岔开,边柱 在中柱两边各成边长为1.90米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种三角形柱网,从力学和美学角度讲也都十分科学。无论从建筑结构或是建筑艺术上讲,牌楼均体现了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牌楼四周有四通清代石碑,尤其是两侧之《山陕会馆重修牌坊碑记》和《重修山陕会馆增制宝幔銮仪碑记》,碑下均有龟形石座,给这里平添了不少庄严古朴之气氛。世俗说法:石碑下驮重的石兽叫赑屃,它是龙生九子中的第六子。因力大善负重,故使之驮碑。
正殿牌楼向北十多米,就是正殿。正殿是山陕甘会馆的主要建筑,位在会馆最北部。它由三座不同形式的殿毗连而成,依南向北为拜殿、卷棚和大殿,总的平面布局犹如“凸”字形。
拜殿是祭祀的场所,卷棚明间设一石雕香案,前铺垂拜石。山陕甘会馆主要供奉关帝。关羽是山西解州人,因是山西老乡,山西人倍加推崇。关羽最讲“信”和“义”,商人奉为典范,拜殿两山的“悬鱼”上破例写着“公平交易”、“义中取财”的字样。拜殿为歇山式建筑,后殿为硬山式建筑,绿色琉璃瓦剪边。拜殿和大殿的正脊系用云龙和花卉纹的琉璃件组成,龙纹咬住正脊,俗称“吞脊兽”,垂脊置仙人等。
东西跨院东西跨院位于拜殿两侧,原为唱堂戏时的小院落。现以东跨院保存最完整。东跨院包括与正殿平行相连的东便殿、卷棚、东西廊房及南面的堂戏楼等建筑。垂花门与中轴线上的院落相通。跨院平面布局对称整齐,与主院落既分隔而又相通。跨院设计紧凑、新颖,建筑高低错落,小巧玲珑,独具特色。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卷棚顶使用的瓜柱酷似瓜形,其最大腹径在中部偏下,上部略小,显得稳重。
(二)三雕艺术木雕木雕,又称木刻。是指以木材为载体记录文化和历史的一种方式。木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山水树木、花鸟虫鱼、珍禽异兽、亭台楼阁、人物事故、民间传说,无不入画。技法多变,常用的有平面浅浮雕、弧面浅浮雕、高浮雕、镂空透雕、悬雕等。清代,山西民间雕塑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北方建筑装饰雕塑艺术的集中代表。
开封山陕甘会馆的建筑装饰艺术正是山西民间雕塑斐然成就的一个缩影。会馆的建筑装饰常用的材料有椴木、杨木、梨木等,一般构图都以圆木周边宽度为限,十分讲究刀法和风格,以及用材本身的自燃特点去寻找其内在的表现力,在表面的色泽、纹理、结构等微妙变化中相形度势、因材施艺、量形取材,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韵味。会馆的木雕艺术成就最高、规模最大、数量最多、题材最丰富。
会馆的大殿和厢房檐下的桁、枋、雀替、挡板、垂柱等,几乎遍布木雕装饰采用了圆雕、半圆雕、高浮雕、潜浮雕、悬雕、透雕等多种技法。创造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破时空透视等艺术形式,广泛利用有限的空间,通过起位升降、线条流畅、光影处理等造成的视点错觉,达到了非常巧妙的艺术效果。
表现神话故事的有“放牧八骏”、“刘海洒钱”、“樵子遇仙”等,在“放牧八骏”图中,每匹马或静或动,或奔或嘶,宛若活物,有强烈的立体感。在西厢房南北次间的额枋上各刻有一幅民间风俗画。南次间一派水城风貌),主干道是河水,船行于街心。船上一女子正在弹奏琵琶,一人在船头演唱,表情诙谐。船后一女子,头戴大沿帽,宽衣博袖,双手摇橹,悠然自得。画面以游船为中心,四周有骑马坐轿的达官显贵;有轻摇合扇、嘻皮笑脸的公子王孙;有妇女儿童、老翁健妪,手持斧凿的工匠,挑担叫卖的小贩……25个人物,表情不同,姿态各异,刻画入微,惟妙惟肖。北次间一幅描写的主要是街头路景。有骑驴的老者、过路的妇女、进餐的客人、斗殴的顽童、摆摊的小贩,穿戴打扮,各自有别,神态、动势,极有韵味。两个小孩争饮一壶水,嬉戏玩耍,妙趣横生。表现动物的内容是会馆雕刻的另一大主题。祥禽瑞兽有龙、凤、狮、马、鹿、羊、猴、麒麟、松鼠、仙鹤、喜鹊、鸳鸯、蝙蝠等,植物有石榴、葵果、莲蓬、葡萄、柑橘、仙桃、松竹等,花卉有菊、梅、兰、牡丹、荷花等,都能各自独立或相互配合形成一组组的吉祥图案。
大殿檐下两侧的二龙戏珠、凤凰牡丹,雕刻的最为精彩。苍龙驾雾、凤凰振翅欲飞,龙头凤首突出于画面之外,伸向空中。匠师匠心独运采取圆雕手法,使龙与凤的造型适应多角度欣赏,使龙与凤更具立体感、韵律感、跳跃感。
砖雕我国的砖雕艺术最早见于秦代的瓦当和空心砖 其制作方法是先在砖瓦的坯上进行雕塑或者模印,然后入窑烧制。汉代的画像砖使砖雕艺术有了蓬勃发展,手法多为平面浅浮雕或凹面阴雕和阴线雕刻,题材 丰富,形式多样。会馆的雕塑匠师继承了固有的艺术传统,吸取了前人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保持了传统的模制方法,如作为边饰图案的回纹、云纹、缠枝牡丹、夔龙卷草等,都雕塑成范,然后翻坯成形,工整划一。其中缠枝牡丹直接取材于开封北宋繁塔的图样,仿制得如出一辙。对不同内容的画面,尤其是人物、鸟兽,都是用传统的泥塑手法,分别雕塑在多块砖坯上,然后对接成图。雕塑技法综合使用了浮雕、透雕、圆雕等方法,将人物花鸟置于青山秀水之中,画面层次丰富,有很强的立体感。
会馆的砖雕主要集中在照壁上,散见于其它墙体。照壁的檐桁以下全部为砖雕。随桁枋为回字边饰,由斗拱承托的四个“寿”字纹梁头,把上部分成五个空间,每间两攒斗拱,斗拱之间的雕刻全部按照会馆主人的趣味而设计,几乎每个间隔的雕饰都与“瓶”有关,可能是因为晋商客寓汴城而祈求异地平安之故吧。此外,各种吉祥花卉、熏炉、书函、画卷、乐器置放其间,有趣的是,连他们的宝物计算器——算盘,也雕刻其间。这些雕刻以透雕、浮雕为主,做工精湛,画面层次分明,构图严谨得体。
垂花砖柱斗拱下边的平板枋雕以祥龙图案,把上下分成两大区。祥云下为32个垂花砖柱,柱头为龙头,垂花分别雕成石榴、金瓜、荷花、莲蓬等造型,各垂花柱间以夔龙卷草图案铺满空间。垂花以下的墙体分布有10个长条形画框,饰拐子龙纹,框内分别刻有“狮子绣球”、“喜鹊闹梅”、“麒麟呈祥”等。其中“松鼠葡萄”以晶莹欲滴的葡萄悬挂在藤枝上,数只松鼠跳跃其间,姿态生动,工细酷似牙雕。在“刀马图”中,一人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后边兵马穷追不舍,十分动人。过海的八仙,分乘狮子、麒麟、海马、天禄等异兽,踏波逐浪……这些砖雕做工精细,一般不加打磨,足见刀法之功、棱角之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