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是重“里子”还是比“面子”?
鳞次栉比的高楼,气派的大广场,面对越来越“长高”变大、洋味儿日渐浓厚的城市,很多人赞叹,这就是现代化的“城市文明”啊!然而,身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杭州,却对“城市文明”有着不同的想法。在许多地方为城市的“脸面光鲜起来”而干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杭州市却把目光投向城市里不为人知的角落,投向那些大街后面、住满平头百姓的小巷弄堂,展开一场规模浩大、几乎不可能有形象效应的背街小巷改善工程,改变了那些陋巷中百姓的生活。
杭州市的决策者们说,建设城市文明,“里子”比“面子”更重要,人心比“形象”更重要。
小巷子里有民心
如果把大街比作城市大动脉的话,“高楼”背后的小巷弄堂,就是城市的毛细血管。这些“承载着人心”的毛细血管是否通畅,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健康程度。
2003年,杭州市共理出1200多条“背街小巷”,其中需要改善的“带病”道路700多条。这些街巷普遍存在缺少路灯、雨水污水没有分流、道路坑洼不平、容易积水等问题,是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列为为民办的实事之首,花三年时间,投入三四亿元,解决这个问题。
背街小巷改善工程一开始就是一项民心工程,从工程计划立项到前期调查、方案设计,直至施工和验收,老百姓全过程参与其中,处处闪现着人性化的细节。
玉古支路工地上刚铺好三渣,就得知杭城马上要降暴雨。为防止居民进出时溅上黑黑的煤灰水,工程指挥部立即要求施工单位在铺好三渣的道路上覆盖彩条布。暴雨过后就是下班时间,玉古路上人来车往,居民们纷纷称赞这一细心的举动。
保俶北路98号巷只有2.5米宽,一台挖掘机就把小巷塞得满满当当。铺设管道那天,为保证居民进出安全,工程技术人员在工地上做起了安全监督员,见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就搀扶一把,见到幼小孩子就背着走过这一段。小巷居民说:政府为我们想得那么周到,我们也要全力支持政府的工作。
小巷,城市因你而不同
小街小巷最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厚度。作为六大古都之一,杭州城里的背街小巷犹如历史卷轴,蕴藏着这个城市的独特内涵。
700多条需要整修的背街小巷,每一条都有各自的特色。为保留这些街巷的特色,工作人员认真调查,广泛听取民意,在大致分成达标类、提高类和特色类的基础上,几乎做到每条小巷都有独特的改造标准。
每条街巷动工前,有关部门都要先普查摸底,将调查结果交给设计单位,拿出初步设计方案;对有历史人文特色的小巷,民政、城管等部门通过“立碑”将其“固定”下来;对部分可作为旅游景点的街巷,城管与旅游部门联合,进行适当的资源保护、整合和包装。
这项工程牵涉到二三十万户居民的切身利益。相关部门在工程开工前都发布《告市民书》,公布服务电话和应急预案,对施工过程中老百姓生活上遇到问题如何处理进行解答。
在沈塘桥路初步设计方案听证会上,居民代表提出,沈塘桥路的路名是有来历的,改善工程应挖掘她的历史文化底蕴,挖掘沿路古迹,突出地名风貌,建议采用仿古设计等。在大关苑路初步设计方案听证会上,居民沈大伯拿着厚厚一叠纸,上面写着他经过多处踩点、仔细考察、听取部分居民意见后形成的建议,共计10条之多。工程指挥部根据百姓心声调整了设计方案,在大关苑路增设了文化长廊等。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名篇《雨巷》,描写的就是杭州的小巷。
有人考证说,杭州最长的小巷皮市巷,是戴望舒写《雨巷》时汲取灵感的地方。杭州十中退休教师周思均介绍说,南宋时这条巷内设有御用皮场,宫廷里用不完的皮货堆在一个叫做“富藏库”的地方。慢慢地,南来北往的客人都到这里来买皮裘,这里就被称为“皮市巷”了。另外,浙江省最早的党组织中共杭州小组也在这里诞生。
杭州的背街小巷改善工程,已远不止做一条路那么简单,他们把目光投进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文化范畴。作为背街小巷改善工程的主管单位,杭州市城管办计划和《杭州日报》联合征集、编撰《小巷故事》,还要和杭州电视台联合出品电视系列片《杭州街巷故事》。市民纷纷投稿,推荐自己考证出的历史典故。有一名大学老师,自己采写了杭州42条街巷的故事送到电视台。
孩儿巷98号,传说陆游的名句“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即作于此。耶稣堂弄、万寿亭弄……每一个街巷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历史故事,都有大量可供挖掘的文化资源。姑且不论这些民间考证是否属实,但却体现出市民对家乡的感情,对背街小巷工程的高度认同。这项民心工程正在从单纯的市政工程向综合性文化工程提升。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修路”层面,把整洁舒适送还给小巷,把历史文化带出小巷,正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阐释一种全新的“城市文明”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