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建筑 北国一柱——略说张士增《风景的梁柱》
乙亥之岁,叶浅老仙逝,我赶赴北京凭吊夫子,又到中国画研究院张士增的画室看望这位心头时时念及的朋友。在那因陈放了过多的彩陶青铜古董器物而略显逼仄的小屋里,拜读到他的许多新作,就是现今积之有数的《风景的梁柱》了。我很心仪他这个朋友,也很喜欢他的梁柱风景。朋友,温文尔雅,颇似渭北传统的树,惹我江东之思;那些梁柱却在放笔直干之中,透出豪放和坚强,又兼着南方式的婉约,静静的,没有北国的狞厉和张狂,倒多些江南的温情和风流,在当今喧闹纷纭的画坛,可谓独自一柱。
萧伯纳梦想建立纸上的光荣,士增君却是在薄薄的宣纸上建构着他的梁柱,通俗地说即是在造着他艺术的房子。看上去,他笔建的皆是江南民居,不言山水而自云风景,就有别于唐宋以降的传统山水画了,骨子里恐怕是在筹建着现代化的中国画这样的大课题吧。康、梁以来,对于新中国画的梦想,正要如士增君这样许许多多操着毛笔,在水墨中搬砖叠瓦的仁人志士共赴大业,作立柱上梁、垒土堆石的劳作苦功呢!
我欣喜于他的成功,也略知他梁柱的由来。
十多年前,正枇杷初黄,一个偶然的机缘,我在黄山白龙桥畔相识了士增君。听着桥下的溪唱,啖着端午枇杷的新朋当然不止此公,我却无端地独赏于士增。其时,我并没有读过他的文、看过他的画,更没有什么时下的利益之交,也许只是他的很安静的、默默的气质吸引了我吧。仿佛记得,吃了许多上好的新鲜枇杷之后,我们便由主任送至在黟县的西递。现今皖南新安江畔的这个古村落是名扬天下了,当时却如一朴实的村姑自处深山未得人识。那种突然,那种拙巧,那种古雅,真正从徽派的古建筑中发散出来,令我和士增无任感动。我们跑遍全村又画又摄着实忙了一日。一别经年,我在琐事中浸逼中,只是偶或在梦中稍稍再见桃源碎瓦。哪想,士增这北方汉子却默默地由之实实在在地干起来,把梦想渐显于缣素之间了。他象一匹北地的骆驼,还是平静、平静、再平静,温和的眸子中也许看不出野心,而蹄脚却在不止步地行进着,朝着心里的方向。1990年前后他所画的房子(尚不是‘风景的梁柱’系列),我曾见过几张,未引起我的过份注意,大概还是多在形貌上的传移模写吧。1995年所见的梁柱,倒是教我惊讶不止矣!这些墨干林立的梁柱之属,已经越过了西递,越过了江浙,也越过了他先前的自己,开出了一番新象,自立出难能可贵的梁柱来。
士增用他的梁柱,终于在江南的屋舍中发现了他的美、他的诗、他的歌和他的精神。
中国画的山水一科,向有写景和造境二途。虽然画之优劣不独在造境与否,但造境之难是显见的。当代齐、黄、李三大家成功处亦当在成熟期的造境之作。士增君的梁柱风景即是从他初期江南屋舍写景的探索里升华而来的。“梁柱”中他舍弃了诸如建筑形体、砖瓦、门窗檐廊以及复杂的色彩之类许多通常难以回避的对象属性,单从梁柱的构成因素入手,重新解构、组合江南风物。在他之手下,俗常被描摹表象的江南屋舍只算他心灵的酒盏,要者——是盛他新形式和新精神的一己酒浆了。大部分纵向的墨干以几何排列而支持分割空间,颇有秋山四面翠屏回,孤石支撑说法台的形式意味,突兀四面,简率神似,力度张扬,不同凡响,把铜板铁琶和丝弦紫竹奇妙的融于一纸。
向来南北二宗之迹,北宗北派或失诸粗豪,南宗南派或失诸靡弱,士增的“梁柱”则兼取两者之长,近时则未许多见也。在他营构的墨柱朱棂之间,大片的色调合了平面构成的突然,红与黑之过渡又以淡淡的如云似雾的水色衔接,或者于门廊尽处,几乎是视线消失之点,魔幻似的现出一幅极写实的风景,逝波宛然,真假虚实交错莫辨,真让人生出些许哲思幽想来。是作者想用那全来补充视感上的不足吗?抑或有意设置一种心理上的向往?技乎?意乎?好的画必让人于“指”中见许多不见吧,否则,我们何不让照相机镜头来取代我们的心眼手笔!
屋舍建筑,是人类对于自然的阻断和恐惧,也是对于原始蛮荒的抗拒,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流衍四散的美的一种归纳凝固。它是人类精神的一面碑碣,它外化了我们的精神故事,但它物化了之后,我们画人若想把它重新演化未精神性的美的话,其手段和形式又必须是多样而带着各自性格符号的,难矣哉!士增君以他独特的心眼和手笔所创造的图式,便有他的安静沉稳岸然独立却又平和不狂肆的风致。我因为这便是他十年来孜孜案头、勤思勤耕的硕果,这果子当然地突显在平庸之外。
丹青自是小道小技,古来壮夫不为,然它如诗意义却是我们民族的一管情觞。我们在西方文化卷涌世界之际,还是需要大群如士增这样化合古今中西的苦行者,来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对着它的梁柱,对着他的风景,请允许我为他歌之:
千年小道作情觞,
折损荆关并子昂。
东渐欧潮吞日月,
风骚依旧演张郎。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