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健康住宅”误区
健康住宅的概念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提出,又由于SARS的引爆使得人们对住宅的健康问题更为关心,借此以“健康住宅”为卖点的小区在北京遍地开花,有人预言“健康住宅”将成为21世纪北京房地产业开发的热点。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房时更加关注健康问题,而开发商也针对购房者的心理,对住宅的健康进行加工、炒作,导致很多的人走向了健康住宅的误区,低密度住宅、板楼、健康会所一时间成了健康住宅的代名词,但所有的这些都只是对健康住宅的片面理解。只有走出健康住宅的误区,真正理解健康住宅才是关键。健康住宅定义为:在符合住宅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突出健康要素,以人类居住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满足居住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层次的需求,为居住者营造一处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高品质住宅和社区。也就是说,健康住宅应该是能使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住宅。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健康住宅的概念:一方面是包括与居住相关联的物理量值:诸如温度、湿度、通风换气、噪音、光和空气质量等,另一方面还应包括主观性心理因素值:诸如平面空间布局、私密保护、视野景观、感官色彩、材料选择等。
从健康住宅的定义里,并没有哪一条明确指出低密度住宅就是健康住宅,板楼就是健康住宅或者是打一些健康概念的就是健康住宅……任何住宅,只要能满足居住者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处于良好状态的都是健康住宅。如何去认识健康住宅与低密度住宅,健康住宅与板楼、及健康住宅与健康概念是我们认清健康住宅的第一步。
健康住宅与低密度住宅
低密度住宅从今年的SARS开始,销售量在逐渐攀升,再加上个别开发商针对购房者心理的炒作,使得很多不明就里的购房者误以为低密度住宅就是健康住宅,其实不然。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低密度住宅,建筑密度低,容积率一般为1左右,层数在4层以下,建筑类型主要是以TOWNHOUSE为代表,通风采光,景观绿化都较好,可是这些问题都只是具备了健康住宅的一些要素,但这并不代表低密度住宅就是健康住宅。
在这里先要强调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容积率和密度。容积率:总建筑面积与总占地面积之比;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占地面积与总占地面积之比。搞清这两个概念以后,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容积率和密度都低那当然最好,但照现在开发项目的整体情况来看容积率低,密度并不一定低,密度高,容积率并不一定高。
郊外低密度住宅的某些性能有天然优势,如绿化好、人口少等,但这并不能衡量住宅的健康性,就如前面提到的郊区的低密度住宅有可能容积率低了,但是它的密度并不低,使得这些住宅连基本的日照间距、卫生视距都不能满足,这样的住宅虽然打着低密度的幌子,但它能称之为健康住宅吗?即便是这些间距都满足了,但建筑材料的选用,居住区的垃圾收集和处理、住户地漏水封、厨卫渗漏的设计、住宅窗户的通风、住宅内空调的使用、电梯的合理运行等任何一个方面存在不合理的问题都有可能造成“不健康”的隐患。这些都是健康功能的基本要求,低密度住宅的设计如果不符合这些要求那它也称不上是健康住宅。
总而言之,低密度住宅并不等于健康住宅,它只是具备了健康住宅的一些要素,低密度住宅的消费者在“健康住宅”热潮中,还应该多一分冷静,更加清楚地认识低密度住宅与健康住宅的关系,寻找真正的健康住宅才是关键。
健康住宅与板、塔之争
自非典以后,通风好的板楼马上成为了市场中抢手的热点,很多人把板楼作为了健康住宅的代名词。虽然通风良好的板楼住宅有一定的优势,但香港淘大花园小区内居民集体感染“非典”疫情是因为住宅上下水技术不当,或者说平时少维护,这只是专项技术的问题,与建筑的形式无关。换句话说,今年是因为“非典”的疫情,大家追求健康,看好板楼的通风,明年可能发生风灾,如果一旦出现风灾,大家还会热衷通风良好的板楼住宅吗?每一个难以预期的灾难来临都会令人们对住宅概念进行冲击。建设自己的家园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不要仅靠单一的评断去认定建筑形式的好与坏,决定它是否健康。
板楼给人们留下了户内前后通风的印象,特别是南向的板楼,采光、日照和通风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如果板楼不是楼梯直接到户,还要通过长长的走廊,那么它的合理性、安全性、健康性都有待商榷。如果是进深很大、面宽很小的板楼,可能卫生间都是暗的,其它房间的采光也不会很好。
而我们通常所讲一梯八至十二户的塔楼在采光、日照上相对较差,并且难有户内的对流,从而给人们留下了塔楼不“健康”的观念。但如果把塔楼做成一梯一户时会有360度的景观,并且没有纯北向的房间,会有更好的采光与通风,会有更充分的日照,并且没有相邻的干扰。塔楼一梯二户时有270度以上的采光与景观,甚至到一梯四户时也会好于板楼的采光与通风。因此不能用板、塔建筑形式来一概而论其是否“健康”。
另外通过实测证明,塔楼区的楼外环境通风远远好于板楼区,特别是好于板楼围合小区的环境质量。也就是说当室内要求通风时,开窗要解决的不只是对流及加大通风量的问题,同时要力求从室外进入室内的空气质量是好的。如果对塔楼进行合理设计,一梯两到四户,便可以做到明卫和多面采光,那么这个塔楼的品质就要优于板楼。
由此可见,塔楼也有很多的优点,健康住宅不完全等于板楼,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也提出了健康住宅是关注人的私密性、关注阳光等15条标准,并没有规定板楼与塔楼性质的区别,因而简单地把板楼作为健康住宅的观念是错误的。
健康住宅与健康概念
人人都向往健康,而小区内提供的健康设施,及给小区居民提供的医疗诊所及机构都是我们走向健康的一步,人需要运动才能获得健康,而及时的就诊也是保证健康的一步。现在有很多的楼盘在打广告或做宣传的时候打出健康的概念,有什么运动设施,医疗设施……但具有这些设施的住宅并不能完全称之为健康住宅。当然健康概念在市场中的口号不仅仅是这些运动会所、医疗会所,比如有的板楼项目打出“自由采光通风,完美健康生活”的概念;有的项目是分户式空调,声称“随意呼吸,绝对安全”;有的项目在社区中种上树,就喊出“绿色社区”的健康口号……住宅毕竟是业主要至少使用70年的产品,打造“健康概念的健康住宅”不是喊个口号、贴个标签那么容易的事情。消费者在选购房子时不仅要考虑有这些健康概念,这些都是健康住宅要素里面软件的东西,要想真正的达到健康还必须有硬件的支撑,各种硬件设施是否真的是健康,只有这些都健康了,消费者才会享受到健康的生活方式。
上面所说的低密度住宅,板楼及含有健康概念小区的住宅,都只是反映了健康住宅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完全让我们认清健康住宅的含义,健康住宅的衡量要看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空间的健康性。空间的健康性是指实施公私分区的住宅设计及对住宅的可改性、设备管道的布局、室内空气质量、排风排气畅通无阻、防止室内污染和病原体的发生每一项都有一个严格的指标控制。如北京奥林匹克花园的户型采用大开间小进深,长宽比例在2比1,户户明厨明卫,栋间错落,邻里绝无对视,户户南北通透,无通风死角,设置新型变压防串烟、防倒灌通风道,这样的住宅就符合空间的健康性。
二是自然环境的亲和性。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是指在建设时尽可能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树林植被、水源河流,扩大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与自然的情感;增加立体绿化和植物立体配置,发展阳台、屋顶绿化,保持人和自然的高接触性;通过小区内的景观水(包含池水、流水、跌水、喷水和涌水等用水)增加区内的整体氛围,要想达到与自然环境的亲和性可以设置有运动健康主题的软硬景观,居民可接近绿地,看到绿地,使用绿地,由公共、半公共逐渐向半私密过渡。
三是生理环境的维护。生理环境的维护是指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环境卫生等方面;主要从环境的卫生、清洁、美观出发,在景观和色彩上保持明亮、整齐、协调,既具有住区的个性和感染力,又具备文化性、传统性;景观水为流动水循环系统,需要有循环水净化装置,使改造后的地表水、雨水、污水的水质标准符合有关要求;最后重视对污泥的综合利用,减少出泥量,扩大复用水资源以利节省。想达到生理环境维护可以在园区内不设垃圾道,住宅单元每层设有垃圾收集点,分区设垃圾房,分类压缩外运。加强及合理利用循环水系统等等。
四是软、硬健康环境的合拍。软、硬健康环境的合拍是指针对居住者本身健康的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使住户居住放心、方便。健康住宅硬件建设和健康行动的软件建设结合在一起,才能建立健康住宅完整概念,如小区内增加以社区居民参与性为主的体育设施,设立医疗机构及有紧急呼叫等健全的老人服务体制。
健康住宅并不局限于我们上面所讲的低密度,板楼,或者是健康概念。只要符合以上标准的住宅即使是密度高点儿的塔楼也都可以称之为健康住宅,国外走向健康住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而北京从真正开始房地产开发建设到现在仅有十几年的时间,我们现有的商品住宅不管从建筑整体的规划设计、空间布局、环境设计、建筑材料等等方面来讲都与真正的健康住宅还有一定距离,但随着住宅业的进一步发展,健康“砝码”无疑将在北京楼市中显现出越来越重的分量,而我们对健康住宅的认识也应该走出误区,推动我们的住宅更加健康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