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走遍中国之烟雨西塘

[复制链接]
samewindows 发表于 2008-8-19 00: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这是晚唐诗人杜荀鹤描写江南水乡的名句,可以看作是对西塘的生动写照。西塘,是浙江嘉善的古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吴越两国相争之地,故有“吴根越角”之称。明清时代,西塘文人辈出,透出一种不一样的文化气息氛围。
  在一个绵绵的雨天,我走进了西塘。西塘的河道纵横,袅袅婷婷,伶伶俐俐,一代代流淌过来,携了一串串故事。下雨时更是让人看到水与古镇灵魂的通融之处,河水很静,雨很轻,飘飘洒洒的落下,水面泛起的那层淡淡的水烟,明亮又朦胧,温润且平滑。临水入影的一家家明清老宅,斑斑驳驳,古色古香。一圈逛下来,感到西塘有着和其他的古镇不一样的韵味。
  有水就有桥,西塘的桥很多,有长长的廊桥,有矮矮的石桥,也有高高的石阶拱桥,虽不若逸飞先生画中的周庄双桥,但这里更多是实实在在的结实,貌似普通,却连接着六百年历史古镇的完整,也是鸟瞰渔舟唱晚的最佳阵点。站在桥上,青檐错落,小船静泊,石板青砖在烟雨之中愈远愈淡,最后缥缈不见。两边黛色沉稳的民居夹隔着一带河水,天空也便在水面上延伸了,乌蓬蓑衣在烟雨中隐现,显得更为宁谧,幽静。
  西塘的建筑有着浓重明清特色,石头铺成的小巷,弯弯曲曲。站在小巷中,抬头仰望,厚重的雨云,就好象调皮的小孩用铅笔窄窄地涂了一条。穿过一条不知名的小弄,顿时,眼前突然一亮,青砖黛瓦,木栅花窗,小街傍河,人家依水,好一派江南美景。我恍如戴望舒笔下结着丁香般忧愁的女子,撑着油伞,袅袅婷婷地踏在青石板上。一路行来,尘封的记忆徐徐打开。
  西塘与其它水乡古镇最大的不同在于那千米的烟雨长廊。所谓廊棚,就是平而直地伸展出去、颇具规模的屋檐,既有观赏作用,又有遮风避雨的实际功效,顺河而建,傍河而走,成为独具西塘特色的代表建筑。踏入倚水而建覆盖街道的“廊棚”,踩着的是青砖,抬头是木结构的廊梁身,它既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场所。正如“一枝独放不是春”一样,千米廊棚更是临水人家同心协力、默契与共的见证。
  一桥,一廊,一弄,内敛的华质,盈盈的静美,透映着烟雨蒙蒙的气韵,浓缩了商业化之前的江南。在靠河边的小饭馆就座,品尝蚌肉的鲜美,一步之遥,河面上驶过一只只小船。摇橹人多是男子,一双大手已被时间钉上烙印,一个圆圈,摇去沧桑,一个前进,行驶过岁月。我坐在原地,目送船与人一起渐渐消失;傍晚,趁一日光阴未流尽,憩茶、摆点心,拿着相机看河对岸戏台上的表演。我虽听不懂得曲儿何意,但他们举手投足间的万千妩媚,也值得我将这刻时光锁进一纸间。临风怀古,心溺典雅,弥足回味。
  晚上的古镇有种说不清的味道,老街宁静而从容,女人们在驳岸边不紧不慢地涮洗着,老人们在廊桥中抽着旱烟,拉着家常。在老人们的身后,是比他们更老的两棵明代古银杏树。晚风吹过,枝繁叶茂的老树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聊着几百年说不完的话题。在这样的石阶上一走,一路的繁杂全消失不见了。沿着河岸一排排红红的灯笼,把西塘罩进了一片宋词的意景中,温婉,缠绵,朦胧。水里是霓红的灯影,满河的霓红色,浓得用浆也划不开。近处的飞檐还依稀可辨,远处的房舍就只在天际留下黑黝黝的剪影。河边的窗棂,有的关着,有的没关,灯光从里面散发出来,也把宴席上的喧哗声带出来。第一次如此接近梦中的古镇,恍若时光流止。待到长廊尽头,廊棚下的万千风情,廊棚上的雨打叮咚,当是天上人间共赏乐,齐享乐。再蓦然回望这千米“烟雨长廊”,真正是“烟雨长廊看烟雨斜阳,斜阳照长廊,偶见烟雨茫茫”,感觉走过的是昨日沧桑,落下的是今日迷茫。
建筑时报·陈远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5-1-10 16:30 , Processed in 0.02743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