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

 火... [复制链接]
feiguoshan 发表于 2008-8-17 13: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摘要: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供给水源。三条河的供水面积约144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该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棉、油的主要产地。
  关键词:干旱 华北 水危机
  黄淮海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由黄河、淮河、海河供给水源。三条河的供水面积约144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该地区耕地资源丰富,光热条件好,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和粮、棉、油的主要产区。2000年:人口4.37亿,占全国34.8%;GDP3.13万亿元,占全国32.3%;灌溉面积3.46亿亩,占全国42%,农业产出约相当全国的40%.该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至关重要。
  80年代初,华北严重干旱,京津冀地区出现了第一次水危机。20年后的今天,我国北方旱情依然十分严峻,京津冀地区再次出现水危机。回顾80年代以来北方持续干旱对水资源衰减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助于华北水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解决。
  一、水资源的衰减
  1、1956-1979年的水资源量
  1980年水利部根据1956~1979年24年同步系列资料,对全国各流域的水资源进行了第一次评价。当时估算黄淮海三流域片的河川径流量为1690.5亿m3,包括地下水在内水资源总量为2125.7亿m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7%,见表1.
  根据1997年人口计算,黄淮海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500m3,是我国水资源最为短缺的地区。山东半岛位于黄淮海三流域东端,三面环海,境内河流短小,调蓄能力低,干旱年份水资源的短缺更为突出。人均水资源量偏少,与人口、耕地、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黄淮海地区从70年代开始水资源供需矛盾就已十分紧张。从1972年大旱恢复引黄,并开始大规模开采地下水用于补充地表水的不足。
  2、80至90年代的水资源量
  从8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气候持续偏旱,京津冀地区和山东半岛,1980到1989年,十年平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10~15%,气温偏高0.1~0.360C.由于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地面蒸发损失加大;同时又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资源补给量明显减少。根据海委初步分析,80~89年海滦河全流域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仅155亿m3,比1956~79年多年平均径流量288亿m3减少了46.2%,约133亿m3.
  进入90年代,干旱从华北平原向黄河中上游地区(陕甘宁),汉江流域,淮河上游,四川盆地扩展,1990-1999年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偏少5~10%,气温偏高0.3~0.80C.初步分析,黄河利津以上同期年平均产水量仅476亿m3,比1956~1979年平均年径流量661亿m3减少了28%,约185亿m3.1997年气候特旱,黄河河口以上地区产流量减少到304亿m3,扣除中上游用水消耗,利津实测径流量为18.6亿m3,仅有15.4亿m3水量入海。90年代海滦河旱情有所缓和,降雨量有所增加,但比1956~1979年平均降水量少54mm,由于降水偏少,前期土壤比较干旱,气温持续偏高,土壤蒸发消耗量大,地表径流量增加不多,仍比1956~1979年的多年平均值减少30.6%,约88亿m3,见表2.
  淮河流域位于南北气候过渡带,既受到南方湿润多雨气候影响,又受到北方干旱少雨气候影响,年际间丰、枯水年交替出现,水量变化极大。虽然80~90年代平均年降水量与1956~79年的平均值相差不多,但枯水年1988年,1999年来水少于300亿m3;而丰水年1991年来水却超过1000亿m3,丰枯相差3倍多,年径流比1956~79年的均值仍略有减少。山东半岛沿海诸河受北方持续干旱影响,80~90年代水资源衰减的严重程度与海河流域相近,地表径流比1956~79年的平均值减少27.5%,约32.6亿m3.
  二、水资源衰减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的失衡
  80~90年代,黄淮海地区和山东沿海诸河来水衰减状况见表2.从上表可以看出,80年代黄河来水较多,而海河来水偏少,两河合计来水量减少了20%左右;90年代黄河和海河来水均偏少,两河合计来水偏少约30%左右。因此,在持续干旱影响下,80~90年代黄、淮、海和山东半岛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形势十分严峻。尤其是90年代黄河、淮河、海河枯水期同时遭遇,增加了北方水资源在地区间调配的困难。
  在地表水持续衰减的情况下,海河和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地下水的供水比重不断增加,其中以海河流域最为明显。根据水资源公报,1994~1999年海河流域地下水的年平均开采量为250.5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为188.5亿m3占75%,深层地下水62亿m3占25%,地下水开采量占供水总量的60%。
  根据水资源公报的统计资料估计(见表3):90年代海河流域年平均可供水量,地表水约100亿m3,地下水在不超采的条件下,可开采量约200亿m3,引黄河水约50亿m3,合计350亿m3;目前年用水量430亿m3;估计现状年缺水80亿m3,主要靠超采地下水和利用不合标准的废污水来解决。如考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总缺水量将达到100亿m3以上。
  根据国土资源部正定水文地质研究所分析:海河流域现状年地下水年平均超采65.3亿m3,其中浅层24.2亿m3,深层41.1亿m3.由于大规模过量开采地下水,在东部平原沿津浦铁路形成了以天津、沧州、德州为中心的大面积深层地下水漏斗区,约2.14万km2.在太行山前沿京广线形成了以北京、保定、石家庄、邯郸、濮阳为中心的浅层地下水下降漏斗区约1.4万km2.1985~1998年累计超采地下水649亿m3,其中浅层261亿m3,深层388亿m3,地下水位的持续下降,出现了河湖干涸,地面下沉,海水入浸等严重环境地质问题,引起了社会的严重关注。
  三、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水资源量的复核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
  从1980年以来,华北地区受气候持续干旱和人类活动影响,流域产流和地下水补给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导致了流域水资源量的衰减。由于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一般河流超过60%,最高超过90%.通过水文观测断面排泄的水量越来越少,大部分水量需要通过调查还原估算,这说明河流的天然水循环已向侧支循环方向发展,垂向蒸发量加大,通过河道水平排泄入海水量日益减少。流域内的水热平衡、水沙平衡、水盐平衡、水生生态平衡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因此,北方河流应根据80和90年代新增加的水文气象资料,结合用水和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的调查和水量平衡的分析,进一步弄清楚各河流水资源衰减的原因,并对1956~2000系列的水资源量作出进一步复核和评价。
  在水资源短缺的黄淮海地区地区,水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和城市挤占农业用水,农业用水又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保护和维持生态环境不再继续恶化,应从山区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恢复河流中下游生态环境状况、控制和回补平原地区超采的地下水、改善河流水质状况等方面估算必需保留的生态环境用水量和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的工程和措施。
  2、水资源合理配置
  从1980~1999年,华北的干旱持续长达20年之久,与历史上1920~1940年干旱相类似。黄淮海三流域(包括山东沿海)年平均来水量比1956~1979年平均来水量减少19%,约317亿m3.个别特殊干旱年份,如1997年和1999年来水更少,来水量分别减少了47%和43%,约796亿m3和728亿m3.
  在此期间,黄淮海地区人口由3.34亿增长到4.3亿,增加了29%,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由于干旱缺水,在加强了节水管理和控制水的需求增长条件下,年总用水量由1274亿m3增加到1429亿m3;人均综合年用水量,由1980年的381 m3/人,下降到1999年的332 m3/人,成为我国人均综合用水量最少的地区,见表3.
  根据水资源公报估计(见表3):1994~2000年黄淮海地区平均产生年径流量1313亿m3,但供水量年平均约1410亿m3.其中:引用当地地表水约706亿m3;跨流域引用黄河和长江水137亿m3;开采量地下水561亿m3,包括深层水141亿m3.从附图1和附图2可以看出,在1980~2000年持续干旱少水期间有10年来水少于1300亿m3,估计黄淮海地区现状缺水量在200亿m3左右,主要靠超采地下水和挤占黄河冲沙水量来满足当前工农业生产和城乡生活用水需求,见表4.在持续干旱来水长期偏少的状况下,要解决如此巨大的缺水量,除了进一步节水挖潜外,必须加快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为本地区补充新水源。从地区上缺水严重程度来看,东线和中线的调水工程需要同时实施,才能解决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的严重缺水和生态环境问题。调水量应适当留有余地,才有可能促使超采长达20年的地下水巨大亏损量得以慢慢的恢复。
  3、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水的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应充分利用当地地下水超采腾空的地下库容,对当地水和外调水进行调蓄。首先应严格控制和减少地下水的开采量,不允许地下水继续超采。通过涵养和回灌逐步恢复地下水的战略储量,以应今后发生持续干旱或特殊干旱年的急需。由当地地表水、地下水和外调来的长江水,以及处理回用的污水等多种水源构成的供水系统。由于各种水源的供水成本、水质和供水保证率各不相同,在地表水调节水库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调配各种水源,充分发挥多种水源的综合效益,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应当现在就开始着手研究。
  4、海水淡化和利用
  我国北方沿海地区,虽然海岸线很长,但海水利用量却很少,2000年仅利用了34.3亿m3,与1995年的美国利用840亿m3和1994年的日本利用1853亿m3相比,差距很大。由此可见,我国的海水利用还有较大潜力。
  日本、美国的海水主要用于热电站和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的冷却用水。香港的海水主要用于冲厕。青岛、大连利用海水作为工业的冷却用水已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山东沿海的缺水城市也应当利用海水替代淡水,弥补淡水资源的不足。
  海水淡化的关键是降低供水成本,使用户能够承受。根据国外文献介绍,近年来通过对海水淡化技术装置的不断研究改进,目前海水淡化的成本每吨已下降到一美元以下(约0.7~0.9美元)。因此,沿海缺水城市采用海水淡化措施,作为紧急备用水源,解决特殊干旱年用水的急需,在经济上已是现实可行的。
  总之,持续长达20年的干旱,既加深了对华北水资源短缺严重性的认识,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缓解华北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指明了方向。
cck196528 发表于 2011-8-11 21: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pkpm2005门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4-12-26 13:39 , Processed in 0.03353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