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试论秦——唐时期都江堰的历史贡献

[复制链接]
psdwork 发表于 2008-8-18 00: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千古屹一堰,万众惊双目。历史上,西蜀曾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后方、粮食基地,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西蜀的贡献中,都江堰又起了关键作用。艰于篇幅,本文试对秦——唐代,都江堰的历史贡献略作论述,敬请指正。
  一、在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公元前316年秦人统治巴蜀之前,巴蜀地区一直被中原列国视为“蛮夷”之邦,经济、文化都相当落后。
  《尚书。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一般认为是战国中期以后的作品。该书把全国划分为九洲,巴蜀地区被划入梁洲。该书认为梁洲“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即说这里的土地是一片黑色,土质是下上等(第七等),应缴纳下中(共分九等,下中为第八等)三错(第七等、第九等也可以)的赋税,巴蜀地区的土质和赋税差不多都是最差的。它如实的反映了在修建都江堰之前,西蜀地区在全国所外的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
  都江堰水利系统建成后,成都平原在短期内便跃升为秦的重要粮仓,使巴蜀真正变成了秦地大物博、经济富饶的战略大后方,从实力上改变了过去秦、楚、齐三强长期并驾齐驱的局面。秦逐渐抛下了齐、楚,独领风骚。故司马迁说:蜀即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史记。张仪列传》)唐人虞世南引《风俗通》说:秦昭王以李冰为蜀守,开成都两江,造兴溉田万倾以上,始皇得其利,以并天下。(《北堂书钞》卷74《太守上》)宋人郭允蹈说:秦于是灭六国而一天下,岂偶然哉,由得蜀故也。(《蜀鉴》)
  我们这还可从秦朝廷对李冰所建三庙的态度上看出秦王朝对李冰、对都江堰的嘉奖。《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天下之后,曾下令负责祭祀的官员,将各地所信奉所祭祀的、并有利于秦统一的名山、大川之鬼神编排为序,上奏朝廷,统一规定祭祀级别和祭礼。当时全国四十六郡,经朝廷议定通过的,只有十八座,其是蜀郡就占了二座:“渎山,汶山;江水,祠蜀”。古代蜀文化属“西南夷”文化范畴,大量考古、民族资料证明,早期西南夷文化中的祭祀,都是野祭(即设祭神于野外丛林之中、坟墓之旁、山洞之中),而不庙祭。蜀王开明九世吸取了秦文化的因素,设“青、赤、黑、黄、白帝”五庙,仅限于宗庙,末及山川鬼神。《封禅书》所载渎山、江水二祠,显为秦人蜀后新立;并从它们能顺利地得到中央政府承认这一点看,当为官府所立。从文献记载看,在秦统治蜀地期间,仅李冰时立祀三所,可进一步认为《封禅书》所载蜀中渎山、江水二祠皆系李冰所立。据笔者研究,这三祠分别是祭汶山、即岷山山神的渎山祠、 祭江水水神的江水祠、祭蜀王杜宇的望帝祠。
  大家知道,秦末全国各地起义烽直云涌,而唯独巴蜀地区不见一支义军;甚至可以说在秦末大乱中,巴蜀是秦的最后堡垒。当秦王朝已经崩溃后,巴蜀地区还控制在秦人手里,当时的蜀郡守还带兵去前去抵抗欲入蜀境的刘邦军队,结果被刘邦部将林挚斩杀(《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这表明在秦末暴政及大乱时期,都江堰水利系统发挥了稳定蜀地、稳定统治的巨大作用。
  二、在汉王朝建立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西汉早期(武帝之前),以成都平原为代表的巴蜀地区为汉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秦末继陈胜、吴广之后,义军并起。刘邦率军攻入关中之前,诸军相约:先入关中者为关中王。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九月,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因兵众势大,背约不尊刘邦为关中王,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统辖巴蜀汉中四十一县。其中,汉中郡十二县,巴、蜀二郡共二十九县。刘邦十分气愤项羽的背约行径,欲起兵相攻。谋臣肖何劝道:今兵力不如项羽,与其相战,百战百败,只有死路一条;《周书》说“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臣希望大王去当汉中王,养其民以致贤人,收巴蜀之地,用巴蜀之民,还军攻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刘邦这才接受了封号,率三万军队进入汉中。当时人普遍视刘邦入汉中为“入蜀”。如《韩信传》说“汉王之入蜀”、“(汉)王失职之蜀”。刘邦为汉中王时,统治区域内最为富饶的地区便是李冰修建了都江堰后的成都平原。刘邦进入汉中后,即派将军林挚带领一军来收取蜀郡和巴郡。当时巴、蜀二郡仍被秦将控制,林挚斩蜀郡守,很顺利拿下、并控制了巴、蜀二郡。不久,刘邦接受了韩信的建议,开始着手出击“三秦”的准备工作,派出大量人马到巴蜀内地招兵买马,筹集粮食。毫无疑问,成都平原是重点,贡献最大。
  刘邦从汉中出击“三秦”时,留肖何镇守汉中,其主要职责便是“收巴蜀租,给军粮食。” “发蜀汉米万船,给助军粮;收其精锐,以补伤疾。”刘邦夺得天下后,在分封功臣时,力排众议,以肖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有人不服,认为他未上前线,不宜居首功。关内侯鄂千秋却认为肖何确保了前线大军所需的粮草等,理当为“万世之功”、“当第一”。刘邦又赐肖何带剑上殿,入朝不趋;封肖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食邑(《史记。肖相国世家》、《汉书。肖何传》)。高帝十一年六月,刘邦还曾下令,凡是当年跟随他进入蜀、汉的士卒,皆复免终生租赋徭役;高帝十二年,刘邦再次下诏,入蜀汉定三秦者,皆世世代代免除租赋徭役。在肖何的功勋中,成都平原和都江堰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西汉初期对稳定汉政权所起的作用高帝六年,割巴郡、蜀郡各一部分出来,另置一新郡,名广汉。
  这郡名本身包含了刘邦对西蜀在汉王朝建立过程中所做贡献的赞许和希望。另外,治所设在紧临成都的雒城(今广汉),也反映出刘邦对成都平原的高度关注。一般来说,经济越发展,一个地区设立的县、郡就越多,广汉郡的设立,本身就是对成都平原经济发展的认可。
  西汉建立之初,不得不实行大分封。汉初分封,有“王国”和“侯国”两级。大者为王(王国),其行政级别名义上相当于郡,实际上远大于郡,大体相当于古之诸侯;小者为侯,其行政级别相当于县。汉初两次大封诸侯王。第一次封了八个异姓功臣为诸侯王,封地占全国这半。但关中、巴、蜀、汉中之地却未分封他人。铲平异姓王后,刘邦又大封同姓王,当时全国五十四郡,封于王国者三十九郡。而关中、巴、蜀、汉中之地仍未分封他人,由朝廷直辖(仅有食邑性县一级的“侯”,约当秦之彻侯)。刘邦不愿把关中、巴、蜀、汉中之地分封出去,盖因此地是他打天下的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必须自己控制。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巴蜀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再次供粮、供人,做出了巨大贡献。
  西汉早期,巴蜀地区、特别是成都平原,又是政府经常用以赈济饥民的大粮仓。高帝二年(公元前年),即刘邦由汉中出击“三秦”的第二年,关中大饥,一斛米竟卖到五千至一万枚半两钱。换言之,即市场上根本没有米卖,到处都能看见饿死的人。《汉书。食货志上》:“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令民就食蜀汉。”为解决粮荒,刘邦一面下令从巴蜀汉中运来大量粮食,一面令大批饥民前往巴蜀逃荒。在战败项羽之初,关中、关东因长期战争,再次出现大饥荒,高祖再令从巴蜀运粮救济,再“令民就食蜀汉。”
  《汉书。食货志下》武帝时,“山东被河灾,及岁不登数年,人或相食,方二、三千里,下巴蜀粟以赈焉。”《汉书。武帝纪》:元鼎二年九月,“水潦移于江南,……饥寒不活,……方下巴蜀之粟致之江陵。”
  四、三国时期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派兵丁一千二百人专职从事护堰和岁修等事务(《水经。江水注》注引《益州记》)。
  当时,西蜀豪族经济高度发展,各有武装,争水事件经常发生。都江堰堰官手握兵权,一方面是针对当地豪族势力,另一方面也要预防西边民族势力的骚扰。蜀汉时期,都江堰灌溉水利系统一直运行良好,与此有关。其显著效益可从在郫县设大型邸阁看出来。《三国专。邓芝传》:说“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邸阁之称始见于三国,为朝廷直属的大型粮仓。蜀汉在境内只设了两个邸阁,先在郫县设邸阁,后来北伐时又在斜谷设邸阁。郫邸阁是筹集基地的粮仓,而斜谷邸阁则是为保证前线用粮的大型粮仓。这表明蜀汉政府是以都江堰灌区为中心筹粮军粮。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个优质的粮食基地,蜀汉才能以小小的一州之地,与魏、吴长期抗衡四十余年,并多次南征北伐。
  五、唐代唐代对都江堰的管理与维修十分重视。如太宗贞观元年(627年),高士廉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时期,曾大规模扩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高宗龙朔年间,彭州导江县筑百丈堰,“引江水以溉彭,益田”。 武周时彭州导江县又建“小堰”,引岷江水以资溉灌。玄宗天宝年间,章仇兼琼又在成都北郊的万岁池“筑堤积水溉田”。玄宗天宝二年,成都县令独孤戒盈在成都南郊修官源渠,“堤长百余里”。乾符年间,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在扩筑成都城及开溪治河筑堤。章仇兼琼在成都北郊的万岁池筑堤引水“溉三乡田”,独孤戒盈在成都南郊开凿的官源渠‘堤长百余里“。刘易从在彭州兴建灌渠溉九陇唐昌田等。
  成都平原水利建设的不断完善,直接导致水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轮作复种的普及,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为全国最大的、最重要的产粮区之一。与此同时,各类经济作物的产量也不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的发达造就城市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扬一益二”是其真实写照。
  杜甫曾多次赞美这里是‘土地膏腴,物产繁富“ 的天府之国。(《全唐丈》卷35杜甫《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崔园在劝玄宗幸蜀时说:”蜀土腴谷羡,储供易办“。(《新唐书》卷140《崔园传》)陈子昂甚至认为这里”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陈子昂集》卷9《柬讨雅州生羌书》)
  每当关中发生饥馑的时候,不仅要从西蜀调运大批粮食接济,且“衣冠士庶,颇亦出城,山南剑南,道路相望,村坊市肆,与蜀人杂居,其升合斗储,皆求于蜀人。”(《全唐文》卷357高追《请罢东川节度使表》)
  唐代都江堰以西的岷山地区还是抵御吐蕃的前线,常驻有重军。其粮饷皆“取给于剑南”;其中大部分是由成都方向转输而去。杜甫说:“蚕崖铁马瘦,灌口米船稀。” (《杜诗详注》卷12《西山三首》)便是其反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5-1-11 07:04 , Processed in 0.03825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