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是模式语言,还是行为创新

[复制链接]
百度小小 发表于 2008-8-18 12: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摘要: 对《建筑模式语言》的思辨。
  关键词: 模式语言 建筑模式 建筑设计
  美国加州大学C.亚历山大等所著的《建筑模式语言》(下称《模式》)是对建筑活动的研究性总结,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居住之“合理性”要求,其“建构的唯理主义”倾向于企图形成居住的普适性原则,对于任何一种创造活动来说,它提供了建构知识系统便捷的途径。任何一种程式都有排他性,都在于对自身理论的坚持。
  建筑的创作性活动是对于人活动的阐释,《模式》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即它首先出自于对人行为的深刻理解,它将人的活动构成设定空间的基础作为探索的主要目的,这终将带有某种历史的局限性。文化甚至人活动的发展是通过不断试错的过程进化而来的结果,它表现在对文明状态的保留、折衷与全面更新。然而建筑的创造性活动始终是根据人行为模式的变化,甚至设定其新的行为方式进行的空间阐释的过程,这一探索性的革新,终将会形成新的文明样式、新的结果。如诗歌创作,对语词的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概念,这一新的概念形成新的意义。人天生具备多种欲望,少数前卫的 “文化精英”最根本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他们始终在探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继而引导社会新思想与新的生活、生存观念形成。建筑阐释生活、人的行为方式,无法回避人的行为、语言、交往方式等诸多新的文化意义,继而用“构件”新的喻意空间。
  对模式的理性研究,是构成我们知识系统不可或却的组成部分,建筑布局与居住模式应用于现实同质同型的社会形态与人群聚集,为工业化系统性建造提供了可行的方向,但同时其复制的结果极其容易泯灭作为个体的人性的自由,这是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文化负效应。在享用工业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的同时,我们同样必须尊重人性与文明发展的自然(或自由)生长,文化的多元状态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可贵的精神遗产,它形成了社会进步的尺度与阶梯。
  相互的经济效应
  “独立区域是语言、文化、风俗、经济和法律的天然容器,每个区域应该是独立的、分离的,足以保持其文化的力量和勃勃生机。人类文化只有至少是部分的与相临的文化分离才能够得以保持它自身的生长。中世纪的城市就具备这种功能,它们曾经为各种不同的文化影响和经济交流提供了永久性的交流场所,如公社。”(《模式》1)
  社区并非仅仅是满足居住行为,人与人不进行交往或不融入社会将使自己变得孤立,因而创造社区内某种和谐、必要的交往是构成社区文明进步的有效手段,如北京的片区管理,这一基本的社会单元有效解决了庞大的社会管理系统所无法达成对社区管理有效性与经济性的困境;同时社区由于稳定居住所必然滋生的其他欲求如购物、餐饮、社会服务(安全、法律、保险、经纪、医疗、休闲、文化教育)等现存的与未来的需求形态,将有利于社区形成自身的文化体系、商业体系、安全体系,进而达到社区内部机能的完善与自身相互的经济性。如商业、餐饮设施的建构有效形成了停车场设置得以充分利用,也使得购物与消费行为不会舍近求远,资源不会无谓的消耗。
  社区的步行系统是达致交往形态的途径之一(人在公共场所“行走”相互交融式的体验这种最简单的社会交往是社会上最基本的相互接触形式之一。《模式》100)。联排式住宅、开放的大学、公共图书馆、音乐厅、家庭游戏厅、咖啡馆与综合商场都起着象步行街相似的作用。对于公共性社交关系的建筑空间,通过街道、拱廊、小路等空间环节都可设置形成。它有效的解决手段如“使通向街道的出入口增加,从而使街道形成与增加活力,最舒适的步行街看起来是那些宽度不超过建筑高度的街道,《模式》100”。
  也可以通过有顶街道(《模式》101)来解决公共建筑群体其流通问题不能完全依靠步行街时的需要,通过增加公共场所的闲逛与逗留方式,如公共图书馆、社区中心等来形成。《模式》提供了经由对西方流通方式的研究,如“街道必须有足够的宽度才会有舒适感。纯粹行走的街道需要11英尺(3.3528m),有座位、活动、入口与店面的街道应该达到单面16英尺(4.8768m)或双面20英尺(6.096m);街道的室内顶部高度应为12—16英尺(3.6576m—4.8768m)这个高度可以使得人行走时相互间形成无形的距离;人们坐着或站着讲话时社交最适合的距离应为4—7英尺(1.2192m—2.1336m),这个场合高度应为7英尺(2.1336m);室内街道应该尽可能有宽的入口成为建筑物外面通道的连续;临街房间与街道保持联系,更为安全以及相融于生活之中;在合适的场所,与公众保持接触是人的天性,同时也要相对的保持距离,以矮墙或围栏隔断。”然而流通与交往行为要注重当地人们的行为习惯,也只有通过对有效符合当地的人自身行为习惯才能实际把握街道理想的尺度。
  联体建筑与孤立的整体建筑对交往行为也有所影响。来源于一个共识的结果,小建筑尺度怡人且吻合人对于距离可视、稳定性、与自然亲近的潜在心理效应;整体式高层建筑影响了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与不可接近。正如《模式》所说“绝对不要盖大的整体式建筑物。只要有可能,把你的建筑计划改变为建筑群体,使它的各个部分都能表现它实际的社会内容。”将整体式建筑分解成小尺度的建筑连体,通过对细节的处理,使联体本身变得富有趣味,这是杜绝孤立式建筑与活动的有效解决手段。如果它能够与周围建筑达成某种和谐的连接,将使整体区域的氛围形成空间的连续性,同时借助某种联系形成社区的活动内容,与其大致形态甚至行为活动上相互辉映。
  建构社区的中心性表征
  “一个建筑群体没有中心,就象一个人没有脑袋一样。”(《模式》99, P1029)《模式》主要意图使建筑物本身成为社区的识别中心,而使“人们识别或寻找目的地(心里地图)的一个参照点,它的位置使人们可以参照它来寻找所有其他的路径和建筑物,中心性的建筑空间同样会增强相互的交往与联系意识”。然而识别中心建筑还不如建构识别社区特性(或特点)更有深刻的社会意义,社区通过蕴藏社会的文化意味往往更有有利于促进社区的文明进步,继而影响到社会的进步。正如柯布西耶所意图使城市的文化通过对传统建筑文明的“片断”留存而使文明相互辉映,这一片断性的对人类文化的留存其建筑单元成为文化因子成分而使整体社会文明永远璀璨。
  构成社区空间的文化意味可以通过对生活方式、社区活动、新的文化形态的构建,甚至通过对其建筑风格、树木、喷泉、入口、大门、坐椅、塑像、秋千、带座位的钟楼、风车或音乐台、有围合的户外小空间等一系列建筑语汇都可成为加强这一文化的表征,它不旦有利于形成社区的中心导向,更能够形成象征社区文明的文化中心而具备城市的导向。
  对于方向性的导引,使人们寻找建筑空间内的目的地更为便捷,正如《模式》所说通过对入口处的 “服务项目一览”清晰的指明建筑物内部的服务功能,在道路的连接处设置标志物方便人们寻找方向,建筑的入口突出将会容易辨别等多种方法都容易形成社区路线的导向。对社区文化的移植、留存与更新是形成社区构建的持久性研究论题,新文化的滋生、交往行为的变化都将使传统的建筑形态得以更新,并通过对社区空间的逐步梳理与不断更新改造才能永久保持社区的基本活力。
  有效空间与舒适空间
  “建筑用地的选择要在最差而非最好的地方。破坏风景优美、环境舒适的场地等自然资源要花费昂贵的代价才能弥补。”(《模式》104)
  对城市自然生态的保护应该是个人、社会共同的历史责任与道德意识,完好保留生态的自然关系构成了人生活的有效空间,反之是无效或失却。土地有其区位价值,也有其自身价值以及组成价值的各种成分,其中生态价值是一个稀有的成分。过多建筑师的建筑理念包含了对自然之物的漠视,如“宅院应建筑在植物生长完好的地方”,而导致了价值的失却。
  建筑的有效空间也在于建筑与空地之间进行的规划同构,而往往过多的建筑忽视空地与建筑的关系而导致空间失效。“户外正空间如是建筑之间‘留下的’空地,通常是不能有效利用的”(《模式》106)。卡米洛。西特《根据艺术的原则进行城市规划》指出——成功的广场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它们局部围合,二是它们相互开放彼此沟通。通常人们在被围合的空间里逗留感到舒适(陌生感的心理因素),而对开阔的风景却非常向往。对空间的享用动机决定了空间的形态,人总在空间的闭合之中找到自身的适宜的方位,形成了行为的心理要因,如在封闭过强的空间里感到郁闷,在过度开放的空间里感到渺小与孤立。因而最好的方式是建筑空间与空地彼此和谐的分布,形成开合相宜的空间形态。因而“在建筑的各翼楼之间布置入口、花园、庭院、屋顶和露台,既形成建筑物的体量同时也形成建筑物之间的体量,室内空间与户外空间务必同时完成。” (《模式》106)。在户外空间形成袋形空间或扇形角落也有利于公共会集场所的形成,这些边缘的角落区域会形成人活动的参与,加以设置一些其他相适宜的商业功能如咖啡馆等可使商业达致有效利用。
  在建筑内部的有效空间必然接纳阳光,空间天然光是室内空间必不可少的。“循环不已的阳光对维持人体生理节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太多的光线扰乱了人的生理机能(《模式》107)”。同时,建筑的形状有效性对于内部清净或拥挤相对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人们的舒适与安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建筑物室内方形形态彼此干扰使得室内空间模糊,舒适的室内空间是安静与喧嚣的结合体。而狭长形态却能够解决这个矛盾,其长条形状扩大了建筑内部点到点之间的距离(房与房之间的距离),增加了人们在一定的区域内能获得相对安静的舒适性居住条件,人也只有逃离了某种限制方能追求这种对舒适空间的享受。
  建筑的舒适空间是通过对景物、声音、方向、表面、高度、光线和你行走的地面有所变化所造成的,如过渡比径直通向户外空间的房屋要宁静的多,而且它具备私密的领域感。人通过建筑空间所产生的实体变化而产生了心理变化,“最重要的是景物的变化”,而达到了舒适的感觉体验。同时注意形成空间视觉观察的层次,外空间成为内空间的“天然背景”,而透过次天然的背景可看到更好的远景。如花园、露台、街道、公园、公共户外空间、庭院、绿荫街道都必须使其具备分明的层次,这样才能够使舒适生活的可能性得以形成。
  空间隐喻
  空间具备隐喻的象征,如住宅属于独立的私人领地、是心灵的归属。通常现代建筑物内部按私密性的程度按层次排列,这种“私密性层次在所有的文化状态中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北京的故宫则影射了某种权力的秩序,象征了由外到内的私密性、不可知的神秘与专署的威严,同样在古代埃及、苏美尔文明的宫殿与寺庙建筑也体现了这一象征的意义,君王根据其交往的需要与社会达到某种层级的权力传递。正如卡夫卡在《万里长城在中国》所描写的圣旨传递的空间过程一样,权力空间与防护空间进行着时间与运动的传递过程。
  空间以各种形态表达了任何社会团体其成员交往的需要。所有的建筑物内部只要居住着各种人群,将会形成一定的形态与层次,从聚集空间(交往空间)到私密空间都具备不同的空间样式,以及这种样式所带来的空间感受。正如拱型大尺度空间基本为教堂所选取的固定模式一样,人们总是对空间下不同的定义,以“约定”它所形成的情境与隐喻象征,也成为人感情与情绪的寄托之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5-1-11 14:06 , Processed in 0.0297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