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市政设计] 营造富有活力的和谐乡土城市

[复制链接]
feiguoshan 发表于 2008-8-18 13: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果一个城市的乡土性特征可以用一些符号来代替的话,那么,我想这些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实体符号和虚体符号。实体符号主要包括建筑和景观两种,虚体符号则主要包括城市的文化和城市的色彩。如果我们要创造一个有乡土特性城市的话,我们就应该去创造一些属于地域的实体符号和虚体符号,而和谐的“宜居城市”则永远是人们的追求[1].
  1我国目前乡土城市现状
  20世纪末,我们的城市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量新的钢筋混泥土“建筑森林”在城市中涌现,而街道也似乎在一夜间变成了一个个“一线天”景观,大量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建筑在我们的欲望和高科技的“爆破”技术面前纷纷提前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的生活环境状况变得每况愈下,我们的交通也经常处于半瘫痪的状态……,所有的这些不禁让我们焦虑的问道:“我们的城市到底怎么了?”。
  这是我们当今全球很多城市都同样面临的问题。众所周知,高新的科学技术缩短了地球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的距离,我们的地球正逐渐变为一个缩小的“地球村”。然而可悲的是,当你在这个“地球村”里面行走时,你会经常“迷失方向”,因为那些代表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城市特征消失了,我们的城市正在变的“千城一面”。正是由于我们错误的价值观,使得我们在这个“地球村”里逐渐失去了方位感、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让我们产生了更深的迷茫。
  2用“符号”体现乡土城市特色
  2.1乡土建筑、乡土景观作为“实体符号”的体现
  2.1.1“乡土建筑”的迷失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全球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于是大家看到了太多原本并不属于我们地域的各种各样的建筑形式,尤其是在我们拥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我们的心态开始发生变化,而这种状况更加加剧,正如中国现在的很多城市面临的情况一样。
  2007年1月3日,堪称“广州环保第一爆”的广州天河城西塔爆破成功;1月6日,“杭州环保第一爆”的西湖第一高楼爆破成功;1月7日,“青岛环保第一爆”——24层的青岛铁道大厦爆破成功;2月12日,沈阳五里河体育场成功爆破;4月12日,沈阳市体育馆被成功爆破,短短的四个月时间内有这么多时下正在使用的庞大建筑被爆破,恐怕也创下了人类“爆破史”上一个记录,更为可悲的是,在这些建筑里面,使用时间最长的也只有30多年,而使用时间最短的才仅仅13年。一时间,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环保爆破”的高潮,而“爆破”一词也成为了在报纸、网络上出镜率最高的词汇。我们在炫耀着高科技的同时,把承载着我们今天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给毁灭了。我们逐渐让我们今天的城市逐渐失去历史,失去了城市连续的建筑文脉。
  在毁灭乡土建筑的同时,我们也在疯狂的建设着所谓的现代建筑,而“高、大、怪、奇”则成为今天优秀建筑的“代名词”。仔细看一看今天城市里面的建筑,到处是“形式化的建筑”,以至于你在此时开始变的有点茫然、有点转向、有点感觉不安全,因为你已经分辨不清你是生活在上海、北京还是纽约、芝加哥,你已经失去了让你拥有归属感的场所。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源于我们今天人们太过于急功近利的心态。
  2.1.2寻回“乡土建筑”
  在《马丘比丘宪章》中曾有过这样的描述:“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系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我们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古迹,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特征,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
  在我们的时代,现代建筑的主要问题已经不再是纯体积的视觉表演,而是创造人们生活的空间,要强调的已不再是外壳,而是内容;不再是孤立的建筑,不管它有多讲究,而是城市组织结构的连续性。我们只有努力从地域建筑的“博物馆”里面探索,用现代的设计语言使它们获得“新生”,才能使得我们的建筑文脉得到传承和延续,而这些都是体现一个地域城市很重要的部分。
  2.1.3景观雷同使得我们的城市趋于“雷同”
  我们曾有着辉煌的古典园林文明,她曾经被称为“世界四大园林之母”,然而在经历了近、现代曲折的社会发展后,我们的思想变得开始落伍,我们的城市同样如此。因此,当改革开放的大门开启后,设计师们急切的走出了国门,去西方求取改善城市面貌的“真经”。
  当他们回来后的几年中,我们城市面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超大广场、景观大道、模纹花坛、大草坪、豪华铺装等景观一夜间在大江南北传播开,于是,城市原有的城市面貌被彻底改变,我们在用西方曾经走过的“城市化妆运动”装点着我们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很快也很现代起来,而且也很统一,此时,无论你是在黑龙江还是在海南岛,甚至在青海、西藏,你几乎都可以见到这些相似的景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在“封闭”自己太久后的突然“解放”,使得我们在外面“热闹”的世界面前迷失了方向、迷失了自我。
  2.1.4寻常景观方显城市本色
  而今天,我们在努力改变着这种状况,经历了那段曲折的道路后,我们在做今天的景观时,已经不再盲目的去崇拜、追求国外的某一种风格,也不会再去盲目的追求广场面积要争第一、道路要最宽等表面毫无意义的东西,而是更积极的去结合自己场地的现状及城市的历史、文化、人们的生活习惯、需求等来设计真正属于我们普通市民的景观。
  正如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教授所说:“我们的每一条小溪、每一块界碑、每一条古道、每一座龙王庙、每一座祖坟,都是一村、一族、一家人的精神寄托和认同的载体,它们尽管不像官方的、皇家的历史遗产那样宏伟壮丽,也没有得到政府的保护,但这些乡土的、民间的遗产景观,与他们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恰恰是构成中华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只有关注我们场地的寻常特性,才能设计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城市的景观。
  在遵从这些原则的基础上,去设计属于地域市民的景观作品,在此条件下,我们的景观作品雷同现象大大降低,我们的每个城市也逐渐形成了属于今天这个时代的城市特征,而这样的景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所希望看到的。
  2.2城市色彩、城市文化作为“虚体符号”的体现
  2.2.1城市色彩——乡土城市的“外衣”
  当你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时,除了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能吸引你的眼球外,城市的色彩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城市色彩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认知[2].广义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景观所呈现出的所有可被感知的色彩总和。它包括自然色彩和人为色彩两个部分。自然色彩包括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动态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导致的色彩变化,静态的色彩则是指土地(含土路)、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对恒定的色彩。人为色彩也同样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指城市中的主体构筑物,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广场、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设施;其二是被称为“生活态”的色彩,诸如交通工具、街头广告、橱窗、行人服饰、霓虹灯及窗台摆设等。狭义的城市色彩,是指城市中以建筑和道路为主体的部分。
  现在人们开始重视对一个城市整体色彩的规划,有些城市还建议将色彩规划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法中,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处于混乱的状态,因为进行城市色彩规划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美观的人居环境。
  另外,城市的色彩也可以映射出一个城市的内在魅力。一位学者曾指出,老北京的灰墙、灰瓦和绿树构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本基调,透出了古都浑厚、朴实、宁静的文化底蕴,也衬托出了紫禁城金碧辉煌的帝都气派;而青岛老城的红瓦、朱墙、碧海、蓝天,也充分显示出这座美丽滨海城市的风采。因此,城市色彩是与环境相互融合,长期形成的,在设计新的建筑和景观时,要尽可能的去协调好与原来城市色彩的统一与和谐。只有整体色彩的协调,才能让人们更好的感受地域的特色。
  2.2.2城市文化——乡土城市的“内涵”
  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历史、没有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是苍白的、没有活力的,我们地域的城市同样如此。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市民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具有城市特点的文化模式,是城市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总和。(张种汝等编著:《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69页。)”同时城市文化一般还具有“地域性、群众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特点。(向德平编著:《城市社会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4-185页)
  同样,文化是有地域性的[3],它一般是由于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世代耕耘经营、创造、演变的结果,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组合出色彩斑斓的中国城市文化。一提到曲阜,人们就会想到这是孔孟之乡、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而一提到北京,人们自然忘不了故宫、天坛和四合院的文化。我们拥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因此我们的每块场地都拥有一定的地域文化,我们在设计地域城市的景观时,一定要充分挖掘地域的文化内涵,只有设计属于地域的文化,生活在场地中的人们才可能对自己的城市更有一种归属感和自豪感。
  3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宜居城市”
  柯布西耶曾在其“光明城市”中描写到:“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应该是宽敞的住房、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大片的绿地和高效率的交通……”。然而,我们今天城市的生活环境却在很多方面是与此相反的,我们的城市环境被严重的污染,我们城市的绿地远远达不到改善环境的要求,同时我们还面临着严峻的交通压力……,因此,在用“符号”体现乡土的同时,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城市更加适宜人们居住?这同样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最严峻的问题。
  3.1用景观系统构建生态的“森林城市”
  我们现在城市的环境危机已经非常严峻。虽然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8%-9%的高速增长率,但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预测,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增长有2/3是在对生态环境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据世界银行估计,1995年中国空气和水污染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8%,据中国的一些专家预测,2003年中国空气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当年GDP的15%,在短短的8年间,污染损失翻了一番[4].
  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仍是在遵循原苏联时期“点、线、面”的传统规划模式,而这种模式在今天的大社会背景下,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城市扩张带来的郊区化危机、现有绿化带布局的不科学性、城市灾害危机等[5].面对这种状况,我们今天的规划师们纷纷从不同方面进行了深刻反思:广西大学的吴宇华博士提出用生境的方法来规划我们的城市,杨培峰认为生态学可以作为我国城市规划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6],而北京大学的俞孔坚教授提出用“反规划”的景观系统方式来规划我们的城市[7],市政基础设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才是城市及其居民持续获得自然生态服务的保障,因此在规划时,不应该先从建设用地入手,而更应该从规划和设计不建设用地入手,以此来确立一些永久不建设用地,此举很好的保证了未来城市的生态完整性。一次观念的简单转变,却是城市规划界的一场根本性变革。通过这几个专家的观点,可以看出更应该用景观系统的方法来构建生态的“森林城市”。
  美国著名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在其著述《设计结合自然》一书中强调了人类对自然的责任,他认为:“如果要创造一个善良的城市,而不是一个窒息人类灵性的城市,我们需同时选择城市和自然,二者缺一不可。两者虽然不同,但互相依赖,因为两者同时能提高人类生存的条件和意义。”面临着如此多的危机和问题,也有部分专家学者对未来理想城市提出了“海上城市”、“地下城市”、“虚拟城市”、“太空城市”、“摩天城市”和“生态城市”的构想,但通过比较,发现我们更需要的一个生态城市、一个“森林般的城市”。只有这样,才能减低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好。
  3.2用步行系统营造富有活力的“可触摸城市”
  《雅典宪章》中强调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活动是研究及分析现代城市设计的最基本类型,而美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也曾在其著述《城市形态》中阐述[8]:一个合理城市的性能指标包括:活力、感受、适宜和可及性四个方面,与《雅典闲章》中强调的基本一致,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富有活力城市应该具有的特性。
  对比我们现在的城市状况,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与欧美国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上世纪50-60年代,加拿大记者雅各布斯根据当时美国城市状况,写了一本关于城市建设方面的书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该书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书中,她批判了美国城市规划建设的不合理性,指出一个合理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城市[9],她认为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产物,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城市里,而这些人的兴趣、能力、需求、财富甚至口味又都千差万别。因此,无论从经济角度,还是从社会角度来看,城市都需要尽可能错综复杂并且相互支持的功用的多样性,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因此,“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同时她还在书中着重强调了人行步道的重要性,她认为人行步道可以更好的增强市民之间的距离感和自信感,一个有活力的城市应该是一个多样性的城市。
  在现代城市更新改造的过程中,首先就是要恢复街道和街区“多样性”的活力,而此时,必须要满足四个条件[10],即街区中应混合不同的土地使用性质,并考虑不同时间、不同使用要求的共用;大部分街道要短,街道拐弯抹角的机会要多;街区中必须混用不同年代、不同条件的建筑,老房子应占有相当比例;人流往返频繁,密度和拥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今天,我们的城市还面临着严峻的交通压力,道路规划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城市里面,其实需要更多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以及绿道系统,因为只有在步行中才能真正感受一个城市的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触摸到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历史,而这种感觉是在小汽车里面所无法感受的,只有在步行中,才能亲身体验到一个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3.3用“城中村”创造和谐的“体贴城市”
  城市是由“城”和“市”来组成的,这里的“市”是一种具有生活气息的市井生活的表现。正如简。雅各布斯所说,“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这个城市的多样性上”,因此,城市的多样性并不仅仅表现在城市的整齐、统一上。
  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中国的城市化人口将继续增加,将有更多的农村人变成城里人,那么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真正能够完善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还是要重视“城中村”的建设,因为我们要关注普通人的需求。而只有关注弱势群体、尊重不同阶层的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普遍服务,才能够真正创造“人性的城市”、“体贴的城市”、“关怀的城市”。
  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在其名著《走向新建筑》中说:“现代建筑关心住宅,为普通而平常的人关心普通而平常的建筑,它任凭宫殿倒塌,这是一个时代的标志”。而今天,面对将来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更多普通市民,他们的需求应该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因为,一个城市的吸引力不是仅仅体现在表面的秩序上,而更多的应该是体现在对市民的一种关怀上。
  3.4用责任创造未来的“可持续城市”
  一个适宜人居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生态的城市、一个绿色的城市、一个交通便利的城市,同时还应该是一个可持续的城市。
  假如我们有着取之不尽的资源,那么我们就可以不必顾及我们将来的能源利用问题,但是,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经过近百年的时间,全球的煤、铁、石油等能源被大量的利用,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的全球温度明显上升、温室效应明显增强,因此,可持续已经成为我们必须的选择。
  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产量的30%、水泥总产量的40%、煤炭总产量的31%,但GDP仅占世界的4%[11].这是一组非常可怕的数字,我们更应该思考这些数字背后的事情,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在走着一条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传统的经济发展之路,我们以牺牲我们的环境来换取经济的暂时高速发展,而将来我们付出的代价会是非常巨大的,正是这种现状,才使得我们城市的生活环境急剧下降。我们在城市化的初期,由于我们的盲目和我们的急功近利,才造成了这种现象。但我们现在必须认识到这种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设计的城市步行系统,不仅可以缓解交通压力,还可以减少因汽车排放废气对城市造成的污染,我们的“森林城市”计划将使得我们的城市充满更多的绿色,我们还应该用更多节约的方式来创建我们的“宜居城市”。
  4结语
  从20世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起,我们人类就没有停止对人居城市的探索。可喜的是,今天很多欧、美城市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使得城市面貌和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善,但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城市化还处于刚刚起步的初级阶段,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作为规划师的我们,有责任更好的去探索适合我们中国“人居城市”建设的方法,我们应该对我们未来人居的城市承担一种责任感,并对此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邹德慈。城市的宜居性。[M]200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2]:刘丹。“宋建明:用规划来保护中国城市色彩的文脉”,科学时报
  [3]:雒建利,段进。欠发达地区城市文化塑造探索[M]200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4]:王伟,吴志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M]200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5]: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吴宇华。城市规划的生境方法[J].规划师。2007(02):78-80
  [7]: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8]:(美)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华夏出版社,2003
  [9]:雅各布斯著。金衡山译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译林出版社,2006
  [10]: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11]:王伟,吴志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M]200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4-12-26 08:55 , Processed in 0.03466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