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积极应对震后各项环境问题

工程问答 工程问答 893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08-08-19

  我们在泪水与烛光中挥别了数万在汶川大地震中罹难的同胞,对于幸存者和能够给予他们帮助与鼓励的人们来说,接下来更需要化悲痛为力量,尽全力做好震后各项次生灾害的防御工作,让生者生活平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逐步恢复生产,地震后的环境隐患排查和环境监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保障环境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在汶川大地震后的国务院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虽然经过前一阶段的努力,灾区没有发生次生重大环境事件,但是地震灾区是我国高危行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针对此状况,相关部委将按照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针对饮用水安全、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恢复生产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风险、灾后重建环境监管准备以及灾区现场清理及恢复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等开展工作,而所有工作最终也将指向同一目标:不能让地震引发环境灾害。
  要把次生环境灾害降至最低
  环境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称第一环境问题;另一类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称为第二环境问题。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它们常常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主要指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以及管道破裂等引起的火灾、水灾、毒气泄漏、放射性物质泄漏和核辐射等。在有些地震中,次生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能超过地震带来的直接破坏。汶川大地震属原生环境问题。据地震专家解释,此次地震所造成的次生灾害主要是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而没有引起明显的环境灾害,这是不幸中的大幸。但若不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就可能造成比地震本身更严重的后果。当前,尤其要切实防范次生环境问题,确保万无一失,要防范各类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最大限度地消除次生环境污染危害,保障百姓的居住和生活安全。
  把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这道关
  在目前地震预测仍是一项世界性科学难题的前提下,预防地震引发的次生环境污染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做好一些涉及环境敏感项目的单位、企业等建筑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在此项工作上把关较严,除对于民用建筑、办公楼等一般建筑不需做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以外,针对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要求其必须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就报请地震部门做地震安全性评价。此外,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属于容易产生次生环境灾害的建筑工程,因而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四川此次发生的大地震,是对政府应急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尤其对于下一步如何尽最大可能减少地震引发的环境污染,有关专家认为,应该尽快启动地震应急预案,结合各部门的力量,共同抗震救灾。
  归纳看来,有三点可说是当务之急。首先是加强隐患排查,强化环境监管。对石油化工、核设施等高危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尾矿库、辐照装置等重点设施,严防环境污染事故;其次,要加强这些企、事业单位的应急值守,在专家督促、指导下落实应急预案,及时报送相关信息;此外,应加强应急监测,密切监控污染,重点监测灾区水质和大气环境质量,对可能引发跨流域污染事件的,有关省市环保部门要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搞好污染联防工作。
  借鉴经验应对震区高温环境
  目前,四川已经进入夏季,如何在灾后应对高温天气,也是目前防范环境次生灾害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国外有相关经验可供我们借鉴。
  美国地方政府在预测和应对过热天气方面的两种常用策略是:过热天气警告系统和降温措施。当过热天气可能对公众健康造成威胁时,过热天气保健警告系统便对公众提出警告,这些系统通过电脑系统来分析国家气象局和地方的天气预报,预测出危险天气情况。一旦警告发出,城市保健部门就会把有关信息发布给年长者、护理机构,以及其他容易受害的人。
  城市官员能够用以警告市民,并能够提供直接帮助的行之有效的几个措施:通过媒体发布忠告;启动电话热线;向居民区志愿者、家庭成员、亲友们发出警告;提供有空调设备的建筑,并提供运输车辆;帮助无家可归者;与地方年长者机构合作,对容易受害人提供有关教育;城市官方也可能协调地方水电公司,确保在高温天气中用户不会发生断电的情况。
  社区能够采用两种措施,使用反射阳光的建筑材料,种植树木和植物提供阴凉和自然降温,这两个措施能减少市区热岛影响,也可能限制热浪冲击的次数、长度和强度,市区气温通常比郊区高华氏2度~10度。
  降温策略,比如使用反射热量的冷屋顶、浅色路面、种植遮阴树木有很多好处,包括下列这些:降低环境温度;减缓因热而形成的大气层臭氧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增加舒适度和改善居住条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