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TAT使用说明三

工程问答 工程问答 1686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07-06-08

第三部分:各层风荷载输出
如果计算风荷载,则在质量写完之后,输出各层风力、风剪力和弯矩。其格式为
Flr,Tower,X(Y)-Wind,X(Y)-Shear,X(Y)-Moment,Hh
其中:
Flr —— 各层层号;
Tower ── 各层塔号;
X(Y)-Wind ── X(Y)向各层风力;
X(Y)-D ── X(Y)向风力与质心的偏心距;
X(Y)-Shear ── X(Y)向风剪力;
X(Y)-Moment ── X(Y)向风弯矩;
Hh ── 各层层高;
另Y向与X类似,格式相同。
如果结构中还有弹性节点,则在其后还输出各层弹性节点处的风力,格式
Flr,Node,X-Wind,Y-Wind
其中:
Flr ── 该弹性节点所在的层号;
Node ── 该弹性节点在TAT中的节点号;
X-Wind,X-Wind ── 该弹性节点的X、Y向风力。
第四部分:结构层刚度输出
结构层刚度中心的输出,其格式如下所示:
Floor No. ,Tower No.
Xstif,Ystif,Alf,Xmass,Ymass,Gmass,Eex,Eey,Ratx,Raty,
Rjx,Rjy,Rjxy,Rjx1,Rjy1,Rjz1
其中:
Floor No. —— 层号;
Tower No. —— 层塔号;
Xstif —— 层刚心X坐标;
Ystif ——层刚心Y坐标;
Alf —— 层刚度主轴与整体坐标的夹角;
Xmass —— 层质心X坐标;
Ymass —— 层质心Y坐标;
Gmass —— 层质量;
Eex —— 层X向偏心率;
Eey —— 层Y向偏心率;
Ratx —— 本层与下层X向刚度比;
Raty —— 本层与下层Y向刚度比;
Rjx —— 层X向刚度;
Rjy —— 层Y向刚度;
Rjxy —— 层XY向偶合刚度;
Rjx1 —— 层X向主轴刚度;
Rjy1 —— 层X向主轴刚度;
Rjz1 —— 层Z向主轴刚度。
用户一般最关心的是本层与下层的刚度比Ratx、Raty,它们反映了结构上下的刚度差异,也为特殊结构(如:带有转换层的结构)提供了设计依据。
TAT层刚度的计算不但考虑了该层的剪切刚度,还考虑了弯曲刚度,对于不同高度的、各种剪力墙形状的、带有支撑的等结构,TAT都能得到准确的层刚度值。
周期,地震力和位移文件TAT-4•OUT
参看附录E
第一部分:非耦连时周期和地震力输出
格式:T1,T2,……
Flr,Tow,Mode,Force
其中:
T1,T2,…… ── 分别为X、Y向第1、2,…,周期;
Flr ── 各层层号;
Tow ── 各层塔号;
Mode ── 各层振型归1化位移,写为Mode1,Mode2,…,(X,Y方向);
Force ── 各层地震力,写为Force1,Force2,…,(X,Y方向)。
在X,Y向周期,振型、地震力输出之后,输出:
Qox(y),Qox(y)/Ge,Mox(y)
其中:
Qox(y) ── 为X(Y)向地震力作用下在X(Y)向产生的基底剪力(kN);
Qox(y)/Ge ── 为X(Y)向基底剪力与结构总重力的比值;
Mox(y) ── X(Y)向地震力在X(Y)各产生的倾覆弯矩。(非矢量方向)。
Y向的基底剪力、比值和倾覆弯矩的输出与X向相同。
第二部分:考虑耦联时周期、振型、地震力输出
格式:T1,T2,…
        Number of Mode (1,2,…)
Flr,Tow,X-Direct,Y-Direct,T-Direct
X(Y) Earthquake force of Consider X(Y) Direction Only
Earthquake Force of Mode (1,2,…)
Flr,Tow,X-Direct,Y-Direct,T-Direct
其中:
T1,T2,… ── 为考虑耦联后的结构自振周期,按T1,T2,…,输出;
Number of Mode ── 为各振型的振型值,按三个方向的分量归1化;
Flr ── 层号;
Tow ── 塔号(0为弹性节点);
X-Direct ── X向振型分量值;
Y-Direct ── Y向振型分量值;
T-Direct ── 转角振型分量值。
然后输出仅考虑X(Y)向作用的地震力,其在三个方向的贡献为:
X-Direct ── X向地震力;
Y-Direct ── Y向地震力;
T-Direct ── 转角方向的扭矩;
Earthquake Force of Mode (1,2,…)表示各振型的地震力。
在X,Y地震力输出之后,输出Qox(y),Qox(y)/Ge,Mox(y),其含义同上。
第三部分:位移输出
位移输出也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各工况下各层的最大位移和最大层间位移,并考虑了楼层的扭转影响,因此最大位移和层间位移均指到某一根柱(薄壁柱)节点之上。
第二部分为“详细”位移输出,由用户选择,当在计算菜单中的第3项“位移输出”项的“详”或“简”中选择“详”时,输出该项位移。其量较大。
标准工况含义:
Type1 ── 第1工况,代表X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内力;
Type2 ── 第2工况,代表Y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内力;
Type3 ── 第3工况,代表X向风力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内力;
Type4 ── 第4工况,代表Y向风力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内力;
Type5 ── 第5工况,代表竖向力(恒荷载)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内力;
Type6 ── 第6工况,代表竖向力(活荷载)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内力;
Type7 ── 第7工况,代表竖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和内力。
如作梁活荷载不利布置,则还有:
Type8 ── 第8工况,代表梁活荷载不利布置的负弯矩包络内力;
Type9 ── 第9工况,代表梁活荷载不利布置的正弯矩包络内力。
如哪一种工况不算,则工况号向前类推,具体格式:
楼层位移最大值输出
TYPE1,TYPE2,…
对水平力作用输出:
Floor,Tower,Node,DX(Y),Node,dx(y),dx(y)/h,h
其中:
TYPE ── 工况号:TYPE1,TYPE2,…;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0表示弹性节点;
Node ── 节点号;
DX(Y) ── 该节点X或Y向的位移;
dx(y) ── 该节点X或Y向的层间位移;
dx(y)/h ── 该节点X或Y向的层间位移角;
h ── 用以计算该节点层间位移的长度(考虑错层时,会大于层高)。
最后输出Dmax,Hmax,Dmax/Hmax。
其中:
Dmax ── 结构顶点位移;
Hmax ── 结构总高度;
Dmax/Hmax ── 顶点位移与总高度的比值。
对竖向力作用输出:
Floor,Tower,Node,Dx
其中: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0为弹性支点);
Node ── 节点号;
Dz ── 该层最大竖向位移。
这里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已经进行了各振型地震力作用下位移的组合,即
    j=1~Nmode
其中:
dij ── 各振型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位移值;
di ── 楼层位移值;
Nmode ── 振型组合数。
节点位移输出
Number of Floor (1,2,…) ── 各层层号
对水平力作用输出
Node,h,Type,DX,DY,TZ,dd,dd/h
其中:
Node ── 节点号(柱、墙);
h ── 该节点柱(墙)的计算长度;
Type ── 工况号;
DX ── 节点X向位移;
DY ── 节点Y向位移;
TZ ── 节点转角;
dd ── 节点的层间位移(取与外力作用方向一致);
dd/h ── 节点的层间位移角(取与外力作用方向一致)。
对竖向力作用输出:
Node (Type),DX,DY,DZ,TX,TY,TZ
其中:
Node ── 节点号;
Type ── 工况号;
DX、DY、DZ ── 分别为该节点X、Y、Z向位移;
TX、TY、TZ ── 分别为该节点X、Y、Z向转角。



内力标准值文件 NL-*•OUT
对柱墙支撑由于没有柱间荷载,只输出顶底内力。对梁输出9个截面的内力。参看附录F。
第一部分:柱、支撑,墙整体内力输出
LOADCASE,AXIAL,SHEAR-X,SHEAR-Y,MX-BTM,MY-BTM,MX-TOP,MY-TOP
N-C(N-G、N-W),NODE(I),NODE(J),Arfc(Arfg、Arfw)
其中:
LOADCASE —— 工况号(按地震、风、恒、活、竖向地震、活荷布置、温度排列);
AXIAL —— 轴力(kN);
SHEAR-X —— X向剪力(kN);
SHEAR-Y —— Y向剪力(kN);
MX-BTM —— X向柱底弯矩(kN-m);
MY-BTM —— Y向柱底弯矩(kN-m);
MX-TOP —— X向柱顶弯矩(kN-m);
MY-TOP —— Y向柱顶弯矩(kN-m);
N-C、N-G、N-W —— 柱、支撑、墙单元号;
NODE(I)、NODE(J) —— 柱、支撑、墙上、下节点号;
Arfc、Arfg、Arfw —— 柱、支撑、墙截面主轴与整体坐标的夹角(Rad)。
第二部分:墙肢和异形柱柱肢内力输出
格式:
WALL-BRANCH(N1-N2),DT*DL,LOADCASE,AXIAL-BTM,AXIAL-TOP,SHEAR,M-BTM,M-TOP
其中:
WALL-BRANCH ── 墙肢号;
N1-N2 ── 墙肢的前后小节点号;
DT*DL ── 墙肢的厚度和长度(m);
LOADCASE ── 工况号;
AXIAL-BTM ── 墙肢底部轴力(kN);
AXIAL- TOP ── 墙肢顶部轴力(kN);
SHEAR ── 墙肢剪力(kN);
M-BTM ── 墙肢底部弯矩(kN-m);
M-TOP ── 墙肢顶部弯矩(kN-m)。
对于异形截面柱,还输出柱肢的内力,其格式为:
COLUMN-BRANCH(Nchar),DT*DL,LOADCASE,AXIAL-BTM,AXIAL-TOP,SHEAR,M-BTM,M-TOP
其中:
COLUMN-BRANCH ── 柱肢肢号,对支撑为BRACE-BRANCH;
Nchar ── 柱肢符号,如对第2类截面表示为“U”段,“H”段等。
    其余同墙肢。
第二部分:梁内力输出
对于水平力作用,输出格式为
LOADCASE,M-I,M-J,Vmax,Tmax,Nmax
对于竖向力作用,输出格式为
LOADCASE,M-I,M-1,M-2,M-3,M-4,M-5,M-6,M-7,M-J,Tmax
V-I,V-1,V-2,V-3,V-4,V-5,V-6,V-7,V-J,Nmax
N-B,NODE(I),NODE(J)
其中:
LOADCASE ── 工况号;
M-I,M-J ── 分别为梁左右端的弯矩(kN-m);
Vmax ── 在水平力作用下的梁最大剪力(kN);
V-I,V-J ── 分别为在竖向力作用下梁两端剪力(kN);
M-1,…,M-7 ── 分别为在竖向力作用下梁跨中7等分弯矩(kN-m);
V-1,…,V-7 ── 分别为在竖向力作用下梁跨中7等分剪力(kN);
Tmax ── 梁的最大扭矩(kN-m);
Nmax ── 梁的最大轴力(受拉为正)(kN);
N-B ── 梁的单元号;
NODE(I)、NODE(J) —— 梁的左、右节点号。
第三部分:柱、支撑、墙、梁的内力正向示意

图2.1 墙内力正向图   图2.2 墙肢内力正向图

图2.3  柱内力正向图    图2.4 梁内力正向图
第四部分:层反力、剪力和弯矩
1. 如果计算了竖向力,则还输出竖向力(恒+活)在各构件(柱、墙支撑)中的轴力之和Anti-F。可以用它来与TAT-M•OUT做平衡验算。
2. 如果还计算地震力在每层内力文件的底部输出:
Tower,Vc(X,Y),Vf(X,Y),Vc(X,Y)/Vf(X,Y)
Tower,Mc(X,Y),Mf(X,Y),Mc(X,Y)/Mf(X,Y)
其中:
Vc(X,Y) ── 为本层柱在地震力作用下的剪力(分X、Y方向);
Mc(X,Y) ── 为本层柱在地震力使用下的弯矩(分X、Y方向);
Vf(X,Y) ── 为本层地震力作用下的总剪力(分X、Y方向);
Mf(X,Y) ── 为本层地震力作用下的总弯矩(分X、Y方向);
Tower ── 为塔号;
Vc(X,Y)/Vf(X,Y),Mc(X,Y)/Mf(X,Y) ── 为它们的比值。
配筋文件 PJ─*•OUT
在配筋时,不论是否为构造,均输出控制配筋的组合内力。对梁给出9个截面的正负弯矩包络配筋,及9个截面的剪力箍筋和控制配筋的剪力。这对控制梁的非加密区有很大帮助。
另在各层层号后输出:
Rfl ── 柱墙活荷载折减系数,即程序可按规范要求在柱、墙设计时对活荷载进行折减。参看附录G。
第一部分:柱配筋输出格式
1. 对矩形截面柱输出格式:
N-C,(isec)B * H,Aa,Bx,By,Lc
(NUc)Nu,Uc,Rs,Rsv,As_corner
当采用单偏压、拉计算配筋时输出:
(NAsx)Mx,N,Asx,(NAsy)My,N,Asy
当采用双偏压、拉计算配筋时输出:
(NAsx)Mx,My,N,Asx,(NAsy)Mx,My,N,Asy
(NAsvx)Vx,N,Asvx,(NAsvy)Vy,N,Asvy
当计算地震力并为一、二级抗震设防时,还对框架节点进行验算,输出:
(NAsvj) N,Vj,Asvj
其中:
N-C ── 柱单元号;
isec ── 截面类型,矩形为1,圆形为3;
B、H ── 矩形截面宽高(m);
Aa ── 配筋保护层厚度,为到钢筋中心的距离(mm);
Bx、By ── 分别为柱X,Y方向的计算长度系数;
Lc ── 柱有效长度(m);
NUc ── 轴压比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Nu ── 轴压比的控制轴力(kN);
Uc ── 轴压比;
Rs ── 柱主筋配筋率(%);
Rsv ── 柱箍筋体积配筋率(%);
As_corner ── 柱一根角筋面积,当按双偏压、拉计算配筋时,时配的角筋面积不应小于该值。如按单偏压、拉计算配筋,该值可不起作用 (mm2);
Asx ── 截面B边的配筋面积,包含角筋(mm2);
Asy ── 截面H边的配筋面积,包含角筋(mm2);
Nasx ── Asx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Nasy ── Asy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当采用单偏压、拉计算配筋时输出:
Mx、N ── Asx的控制内力,弯矩和轴力(kN-m,kN);
My、N ── Asy的控制内力,弯矩和轴力(kN-m,kN);
当采用双偏压、拉计算配筋时输出:
Mx、My、N ── Asx的控制内力,弯矩和轴力(kN-m,kN);
Mx、My、N ── Asy的控制内力,弯矩和轴力(kN-m,kN);
Asvx ── 截面B边在箍筋间距Sc范围内的箍筋面积(mm2);
Asvy ── 截面H边在箍筋间距Sc范围内的箍筋面积(mm2);
配箍时可取两者的大值。
Nasvx ── Asvx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Nasvy ── Asvy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Vx、N ── Asvx的控制内力,剪力和轴力(kN);
Vy、N ── Asvy的控制内力,剪力和轴力(kN)。
注意,柱全截面的配筋面积为:As=2*(Asx+Asy)-4*As_corner。
对框架节点进行验算:
Asvj ── 框架节点在箍筋间距Sc范围内的箍筋面积(mm2);
Nasvj ── Asvj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N,Vj ── Asvj的控制内力,轴力和剪力(kN)。
2. 对圆形截面柱输出格式
N-C,(isec)Dr,Aa,Bx,By,Lc
(NUc)Nu,Uc,Rs,Rsv,As_corner
(NAs)M,N,As,(NAsv)V,N,Asv
当计算地震力并为一、二级抗震设防时,还对框架节点进行验算,输出:
(NAsvj) N,Vj,Asvj
其中:
Dr ── 圆柱直径(m);
As ── 圆柱全截面主筋配筋面积(mm2);
Nas ── As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M,N ── As的控制内力,弯矩(取Mx、My组合值)和轴力(kN-m,kN);
Asv ── 圆柱全截面箍筋配筋面积(mm2);
Nasv ── Asv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V,N ── As的控制内力,剪力(取Vx、Vy组合值)和轴力(kN);
其余同矩形柱。
3. 对异型截面柱输出格式
N-C,(isec)B * H * U * T * D * F
Aa,Bmax,Lc
(NUc)N,Uc
当采用单偏压、拉计算配筋时输出:
Ncb(Branch),DT * DL,As(NAs),Rs,Asv(NAsv),Rsv
当采用双偏压、拉计算配筋时输出:
Ncb(Branch),DT * DL,Asv(NAsv),Rsv
(NAs)Mx,My,N,Asz,Asf,Rs
其中:
B,H,U,T,D,F ── 为异形截面的截面参数,见附录B;
Bmax ── 计算长度系数(取Bx,By的大值);
Ncb ── 柱肢序号;
Branch ── 柱肢符号,如对2类截面Branch分别为“=U=”,“=H=”,“=D=”等;
DT,DL ── 柱肢的厚度和长度(mm)。
当采用单偏压、拉计算配筋时输出:
As ── 柱肢单边配筋面积,含角筋(mm2);
Nas ──As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Rs ── 柱肢主筋的配筋率(%)。
当As为计算配筋时,还输出As的控制内力:弯矩M(kN-m)和轴力N(kN)。
当采用双偏压、拉计算配筋时配筋按全截面输出:
Asz ── 异形柱柱肢角筋配筋面积之和,或称异形柱固定钢筋面积(mm2);
Asf ── 异形柱柱肢附加配筋面积之和,它是除角筋外的其他纵筋,或称异形柱附加钢筋面积(mm2);
Rs ── 异形柱全截面配筋率(%);
Nas ── Asz、Asf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Mx,My,N ── Asz、Asf的控制内力,弯矩和轴力(kN-m,kN);
当采用双偏压、拉计算配筋时,异形柱柱全截面的配筋面积为:As=Asz+Asf。
Asv ── 柱肢箍筋面积(mm2);
Rsv ── 柱肢箍筋的体积配筋率(%);
Nasv ──Asv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当Asv为计算配筋时,还输出Asv的控制内力:轴力N(kN)和剪力V(kN)。
其余同矩形柱。
第二部分:支撑配筋输出格式
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撑,其配筋取与柱相同,只是没有轴压比的验算,没有计算长度系数,N-C变为N-G,Lc变为Lg。
第三部分:剪力墙配筋输出格式
N-W,Lw,Arfw
Nwb(I1-I2),DT * DL,Aa,As(NAs) ,Rs,Ash(NAsh) ,Rsh,Uc(NUc),Nu
其中:
N-W ── 墙单元号(薄壁柱);
Lw ── 墙计算长度(m);
Arfw ── 墙截面主轴与整体座标夹角(rad);
Nwb ── 墙肢号;
I1,I2 ── 墙肢前节点号和后节点号;
DT,DL ── 墙肢厚度和长度(mm);
Aa ── 墙肢配筋保护层厚度,为到暗柱钢筋中心的距离(mm);
As ── 墙肢一端暗柱全截面配筋面积(mm2);
Nas ── As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Rs ── 墙暗柱主筋配筋率(%);
当As为计算配筋时,还输出As的控制内力:弯矩M(kN-m)和轴力N(kN);
Ash ── 墙水平筋在Swh范围内的配筋面积(mm2);
Nash ── Ash控制内力的组合号;
Rsh ── 墙水平筋在Swh范围内的配筋率(%);
当Ash为计算配筋时,还输出Asv的控制内力:轴力N(kN)和剪力V(kN);
Uc ── 小墙肢的轴压比;
Nuc ── 控制轴压比的内力组合号;
Nu ── 控制轴压比的轴力(kN)。
第四部分:梁配筋输出格式
目前只对矩形截面梁配筋,格式为
N-B,(isec)B * H,Lb,(I,J),Aa
-Mmax    I,1,2,…,7,J
(NMmax)    I,1,2,…,7,J
As    I,1,2,…,7,J
Rs    I,1,2,…,7,J
+Mmax    I,1,2,…,7,J
(NMmax)    I,1,2,…,7,J
As    I,1,2,…,7,J
Rs    I,1,2,…,7,J
Vmax    I,1,2,…,7,J
(NVmax)    I,1,2,…,7,J
Asv    I,1,2,…,7,J
Rsv    I,1,2,…,7,J
T&V(NTV),Ast,Astv,Ast1
其中:
N-B ── 梁单元号;
Isec ── 梁截面类型号;
B,H ── 梁截面宽和高(mm);
Lb ── 梁计算长度(m);
I,J ── 梁左、右节点号;
Aa ── 梁配筋保护层厚度(mm);
-Mmax ── 梁对I,1,2,…,7,J截面的控制配筋的负弯矩(kN);
+Mmax ── 梁对I,1,2,…,7,J截面的控制配筋的正弯矩(kN);
NMmax ── 梁对I,1,2,…,7,J截面的控制配筋的正负弯矩的内力组合号;
As ── 梁对I,1,2,…,7,J截面的正负弯矩配筋面积(mm2);
Rs ── 梁对I,1,2,…,7,J截面的正负弯矩配筋的配筋率(%);
Vmax ── 梁对I,1,2,…,7,J截面的控制配筋的剪力(kN);
Nvmax ── 梁对I,1,2,…,7,J截面的控制配筋的剪力的内力组合号;
Asv ── 梁对I,1,2,…,7,J截面的箍筋配筋面积(mm2);
Rsv ── 梁对I,1,2,…,7,J截面的箍筋的配筋率(%);
T&V ── 梁控制剪扭配筋的扭矩和剪力(kN-m,kN);
NTV ── 梁控制剪扭配筋的扭矩和剪力的内力组合号;
Ast ── 梁剪扭纵筋面积(mm2);
Astv ── 梁剪扭箍筋面积(mm2);
Ast1 ── 梁纯扭所需的单根沿周边一圈的单根箍筋的截面面积(mm)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