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用“标杆”衡量企业信息化

[复制链接]
gucongke88 发表于 2008-8-17 12:35: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企业要搞有效益的信息化。”这一句话听来,似乎是一句多此一举的“废话”。谁还不知道,企业搞信息化就是以提高企业效益为目的的呢!
  但是,让我们在现实中找一找,看一看,在上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企业中,又有多少企业真正去用效益指标或标准,来衡量本企业信息化水平高低的呢?又有多少企业能够拿出具体数据,来证明本企业信息化程度的呢?又有多少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真正达到了国家对企业信息化要求的水平呢?……
  2002年10月9日,信息产业部拿出的我国第一个面向效益的信息化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构成方案(试行)》(简称“企标”——编者注)。无疑,为全面评估我国的各类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评估依据和标准。
  一直参与信息化指标体系建设的国家信息化评测中心副主任姜奇平明确地表示,该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实现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将“建设有效益的信息化”要求以评价指标的形式落到实处;第一次提出了从效能角度全面评估企业信息化水平并提供解决方案的咨询。同时,他强调说:“两个第一,旨在引导企业信息化建立在有效益、务实、统筹规划的基础上。”
  “标杆”重在测效能
  如何评价一个的企业的信息化是好是坏?
  一般来说,许多被认为做得好的企业信息化,其投入也相当大。那么是否投入越大,效果就越好?
  其实未必。现实中可能经常发生高投入、低产出的情况。实际上,目前一些企业也有这样的想法:为了推销产品,供应商把信息化说得天花乱坠,用“花钱越多,效果肯定越好”来骗企业,让企业倒足了胃口。
  那么,是否有一种新的评价思路存在呢?不是从“投入”角度而是客观地评价企业信息化的好坏?
  “规范标准”的启发
  “企标”的最终制定受到了财政部的“规范标准”的极大影响。据介绍,从1982年开始,财政部、经贸委、国家计委、人事部就一起颁布了《企业效绩评价方法》。虽然它看似与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关系不大,但是对于企业信息化效益的测评,却有着重要启发。
  据姜奇平介绍,财政部的这套《企业效绩评价方法》,也是一种指标体系,包括三个部分:一套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即效绩评价,及一套评议指标即定性评价。基本指标是客观的统计调查,不做好与坏的判断,主要给政府了解情况用。而补充指标就不一样,它是效绩评价,是对资本经济效益的评价,也就是资本投入后,评价一下资本的效果怎么样,而效果的评价用到了“标杆值”来对照,不是简单地按“多少”来评价。《企业效绩评价方法》的主要特点是采用了标杆值法。
  调研结果显示,标杆值法从方法论上做到了“不是投入越高,得分越高”评价。这是指标体系指导思想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受此启发,随后出台的《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也包括三部分、一套基本指标、一套补充指标即效绩评价和一套评议指标即定性评价。其核心部分是补充指标,也就是效绩评价。基本指标从21个方面对企业信息化状况的客观描述,主要用于社会统计调查和政府监测。至于情况是好是坏,投入是浪费还是不浪费,基本指标不作评价。据了解,基本指标不独立用于对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全面评价和认证,得分不向社会公示。而补充指标是在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基础上,结合不同行业、不同对象特点,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以信息化实效为评价目标的效能评价指标,形成对企业信息化实效的定量分析结论。评议指标是对影响企业信息化实效的特殊非定量因素进行判断的评价指标,以此形成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定性分析结论。
  “标杆法”不是排序,是打折
  标杆值是什么?用标杆值怎么评测企业信息化效益?据姜奇平介绍,标杆值的确定过程是这样的:根据大家一致推荐,筛选出在本地区或本行业内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一些企业做样本,取其每个指标的数据值作为样本值,然后平均得出一系列“中等偏上”的样本值,这一系列的样本值就可以作为本地区或本行业的标杆值。
  当一个企业想了解自己的信息化水平有多高时,就可以与自己所在行业的标杆值进行比较。如果一个企业的某个指标值,一下子偏离了标杆值,或者偏离了标杆值很多,那么企业就得掂量掂量了。偏离标杆值,可未必是一件好事。如果有特殊原因,还说得过去,如果说不出来原因,那么就表明在某项指标上,企业或者“浪费”了,或者做得不合适,因此评价体系就会自动给这个企业打折,信息化的效益也就打折了。显而易见,标杆值法可以理解为一套打折系统。
  “标杆值”是用一组客观数据来比较,因此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显得更加客观、公正。如果以标杆值来比较,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按某些共同特征,选择样本,计算标杆值。标杆值法的目的是帮助企业通过自测,找到自己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以排序为目的。
  “标杆值”打折理论解析:1.每个指标得分最高,效益就最好?
  否。标杆值法认为:信息化要综合考虑多方面问题,关联匹配是一个重要评价原则。如很多人认为一把手重视就行了,但一把手重视只是一个指标,不要以为这个指标得分高,整个得分就高。因为还有与一把手重视相关联的指标,如果一个指标与它不匹配,整个得分就又低了。
  实际上,有的一把手能力非常强,但从第二把手开始就不灵了;或者一把手非常喜欢变革,而底下的人都保守;这就是干事的人就与最高层不匹配。如果不匹配,就有可能闹成“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之,标杆值法中,各个指标之间互相有关联,不是单独按某个指标决定好或不好,不是简单的谁的分最高,谁就最好,有可能两个指标得分都最高,但他们是相互抵制的,按照这个体系评价后,结果就打折了。
  2.选择“信息化是为了节省成本”,得分肯定就高?否。标杆值法认为:信息化投入不能简单认为是一种成本问题,可能不是为了降低成本,而是为了增加新的用户价值,关键要看企业的价值定位是什么,企业战略是否与信息化战略相匹配。企业战略有成本型、流程型、强调个性差异型等等,而成本型只是一种特定类型,因此不能简单说信息化就是成本问题。
  3.硬件投入越大,占固定资产比重越大,得分就越高?否。标杆值法认为:硬件投入占固定资产比重很大,但闲置不用,从来没有维修问题,没有人力维护,这说明硬件设备就是一个摆设,则这个评价体系就要给打折。
  姜奇平表示,标杆值方法在国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评测方法,正好可以解决当前的问题。实际上,标杆值法相当于一套对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的诊断系统,是一种基于事实的事后诊断系统,并且可以给予矫正。
  《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的出台为企业提供了信息化投资决策的评估体系,提供了信息化实施成效的评估准绳,无疑赢得了众多企业的拍手叫好。
  实际上,《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方案》也不是用来测评的,而是告诉大家要测什么,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任何新事物的诞生,肯定会有不足之处,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完善。“企标”也不例外。
  总之,整个测评体系立足国内企业目前信息化总体概况,虽然比较初级,部分内容还应进行适当修改,但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对前期信息化反思后的成果和对未来信息化思路的明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5-1-6 20:20 , Processed in 0.03452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