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阮仪三:保护,不是什么都不动

[复制链接]
轻轻雨 发表于 2008-8-19 01:44: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阮仪三教授,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原籍扬州,1934年生于苏州市。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享有“古城卫士”、“古城保护神”等美誉。他主持的周庄、同里、乌镇、西塘、南浔等古镇保护规划,被称作“是一块里程碑”,200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保护委员会授予“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
  3月7日晚上,记者拨通了上海阮宅,通过电话转达了荣巷部分居民的意见。阮仪三先生在电话中平静而细致地讲述了他对荣巷保护的思路,并阐发了自己对历史建筑保护的观念。
  “荣巷和周庄不一样”“荣巷和周庄不一样”。周庄的建筑群大抵是一致风格的,体现了江南水乡的传统建筑风貌,我们将其70%以上都做了保留,在性质上也是博物馆性质。
  但荣巷不同,历史建筑原本就不多,多是民国以后建造的,原本就不是“荣家”一户人家的,大多是荣家企业的职员、职工所住的生活区,就是改造后还是会有许多老百姓要居住的,这是个现实的生活区,而不是博物馆。我们的保护就是要把文物、优秀历史建筑、能体现历史风貌的建筑分门别类,整理出来、保留下来。而这个保护又有留、拆、改的不同,留存一些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典型民居,也要纳入到现代生活当中去。还有一些老房子,外表要尽量留存历史风貌,内部生活功能则要现代化,使生活其中的人享受到现代的种种方便。
  有小河符合江南地区景观设置谈及改造方案中的“小桥流水”,阮教授认为历史上荣巷是有河的,现在水道的设置也是依据当年的资料恢复的。而且荣巷改造后有开发旅游的要求,有小河是符合江南地区景观设置的。
  “中国特色不一定非要木窗门”阮仪三先生特别强调,现在古建筑保护常常走向另一个极端,认为保护就是什么都不能动,认为保留历史风貌就是造仿古建筑。这是很偏的观念。他建议媒体多宣传一下我国的《文物保护准则》和国际上早在1972年就公布的《威尼斯宪章》,提升文物保护的观念。至于目前荣巷改造方案上那些新建的民居和商业区的建筑,他表示“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想法”,设计的意图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出一种尽量体现出当地特色的新型建筑。他介绍说,自己领导的班子曾经在苏州的双塔寺37号街坊、凤凰街22号街坊、养育巷10号街坊等处的改造中做过类似的尝试,当时许多人不接受,但过了一年后就渐渐认同了。他建议无锡关心古建保护的人士不妨去看看。“中国特色不一定非要木窗门。”
  来源:江南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5-4-22 21:05 , Processed in 0.02405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