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中,哪些做法应该避免?(专贴)
技术分享
2292 人阅读
|
3 人回复
|
2007-02-05
短柱应该尽量避免,实在没法也应该采取措施!
框架与砖承重混合结构应该避免
折板楼梯尽量少做,折角处易出现裂缝!
注意楼梯梁大小,避免楼梯梁下口净高不够
做事要认真、对地质报告要看清、荷载要输对、有头有尾!避免有不必要的错误
底框的剪力墙要满足刚度要求
折板楼梯,空间协同工作;受力不明确,尽量少做
目前规范也没有提供该类型结构的受力分析;
板在砌体墙上的搁置长度应该足够,而且砌体的局部承压需要计算!
强柱弱梁,特别是一些大开间,梁的断面特大,但不响应增加柱的断面。
混凝土裂缝控制要按规范要求作
同一土层承载力上要同一基础形式.
大体积砼尽量减少
底框住宅应尽量避免,另外就是内框架外砖混结构。
现在还有一些大的露台,外挑2-3米,其实很没有必要。
框架梁上的短柱,那是很危险的设计,特别是我遇见的一个框架结构,楼梯间的梯梁没地方搁了,只好在框梁上用了短柱
特别是在抗震中需要注意的东西太多
最应该避免的就是采用底框结构
多高层结构转角处不应外挑阳台,这样对结构抗震很不利
从抗震角度来说 大家是不是认为角窗不能采用了
内框架一定沉降不好 建议不要采哟
1.框架要成榀布,
2.大垮度扳跨中上皮加构造钢筋
3.三边支撑的悬挑板,两侧边加上皮筋
配筋时应避免在一块板上使用过多直径的钢筋
砖混结构上做井子梁,边梁可不可以直接搭在砖墙上,我没有把握,梁高1米啊
在pkpm建模时,选择好合理的结构布置方案。
有错层和刚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中,要采用总刚分析算法!
结构布置方案最为重要 |
|
|
|
|
现浇板的配筋(板上、下钢筋,板厚尺寸)。板厚一般取120、140、160、180四种尺寸或120、150、180三种尺寸。尽量用二级钢包括直径φ10(目前供货较少)的二级钢,直径≥12的受力钢筋,除吊钩外,不得采用一级钢。钢筋宜大直径大间距,但间距不大于200,间距尽量用200。(一般跨度小于6.6米的板的裂缝均可满足要求)。跨度小于2米的板上部钢筋不必断开,钢筋也可不画,仅说明钢筋为双向双排φ8@200。板上下钢筋间距宜相等,直径可不同,但钢筋直径类型也不宜过多。顶层及考虑抗裂时板上筋可不断,或50%连通,较大处附加钢筋,拉通筋均应按受拉搭接钢筋。板配筋相同时,仅标出板号即可。一般可将板的下部筋相同和部分上部筋相同的板编为一个板号,将不相同的上部筋画在图上。当板的形状不同但配筋相同时也可编为一个板号。应全楼统一编号。当考虑穿电线管时,板厚≥120,不采用薄板加垫层的做法。电的管井电线引出处的板,因电线管过多有可能要加大板厚至180(考虑四层32的钢管叠加)。宜尽量用大跨度板,不在房间内(尤其是住宅)加次梁。说明分布筋为φ6@250,温度影响较大处可为φ8@200。板顶标高不同时,板的上筋应分开或倾斜通过。现浇挑板阳角加辐射状附加筋(包括内墙上的阳角)。现浇挑板阴角的板下宜加斜筋。顶层应建议甲方采用现浇楼板,以利防水,并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及方便装饰性挑沿的稳定。外露的挑沿、雨罩、挑廊应每隔10~15米设一10mm的缝,钢筋不断。尽量采用现浇板,不采用予制板加整浇层方案。卫生间做法可为70厚+10高差(取消垫层)。8米以下的板均可以采用非预应力板。L、T或十字形建筑平面的阴角处附近的板应现浇并加厚,双向双排配筋,并附加45度的4根16的抗拉筋。现浇板的配筋建议采用PMCAD软件自动生成,一可加快速度,二来尽量减小笔误。自动生成楼板配筋时建议不对钢筋编号,因工程较大时可能编出上百个钢筋号,查找困难,如果要编号,编号不应出房间。配筋计算时,可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将板上筋乘以0.8~0.9的折减系数,将板下筋乘以1.1~1.2的放大系数。值得注意的是,按弹性计算的双向板钢筋是板某几处的最大值,按此配筋是偏于保守的,不必再人为放大。支承在外圈框架梁上的板负筋不宜过大,否则将对梁产生过大的附加扭距。一般:板厚>150时采用φ10@200;否则用φ8@200。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应注意以下几点:1.单向板是按塑性计算的,而双向板按弹性计算,宜改成一种计算方法。2.当厚板与薄板相接时,薄板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是适当的,但厚板就不合适,宜减小厚板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3.非矩形板宜减小支座配筋,增大跨中配筋。4.房间边数过多或凹形板应采用有限元程序验算其配筋。PMCAD生成的板配筋图为PM?.T。板一般可按塑性计算,尤其是基础底板和人防结构。但结构自防水、不允许出现裂缝和对防水要求严格的建筑, 如坡、平屋顶、橱厕、配电间等应采用弹性计算。室内轻隔墙下一般不应加粗钢筋,一是轻隔墙有可能移位,二是板整体受力,应整体提高板的配筋。只有垂直单向板长边的不可能移位的隔墙,如厕所与其他房间的隔墙下才可以加粗钢筋。坡屋顶板为偏拉构件,应双向双排配筋。 |
|
|
|
|
不同的基础类型不要混用,不同的结构类型不要混用
角窗应该避免出现,特别是砖混结构
楼梯间休息平台处的框架柱应该加密箍筋
应避免柱剪切破坏,强梁弱柱。
楼梯的短柱很危险,要有经验
地下水位较高时,抗浮很很重要,别忘了
内框架 做基础时注意加强,避免沉降过度不均也是可以的啊
做结构设计人员常是决定不了结构形式
甲方就喜欢底框,下两层大空间商铺,上面四层住宅
七度区,木办法!作完了还要说你配筋太大!!!
框架柱是不是最好比梁宽些,有些200mm宽的柱子和梁在结点处,钢筋都没法绑,混凝土也不好振捣
在膨胀土中最好不要用条基!
腰筋不要忘记了!
悬挑是个不好处理的问题!!
还会让甲方认为钢筋配多了!!抗震还不好1!
1、对于普通构件,如悬挑板应避免超过1200,否则采用梁板结构等;纯剪力墙结构阳台外挑应避免超过2000,否则挑梁受力筋过多,施工困难(一般断面为200X500),安全性得不到保证;转角窗可以作,但应避免窗边墙体为一字墙,可以设成L形墙,并在楼板处设暗梁加强;对于屋面的装饰屋架尽可能采用钢结构形式。
2、结构方案确定时应避免平面刚度不对称,应参与建筑方案的确定,在重要部位应首先满足结构的要求,才能保证结构的安全性和工程的经济性。
不要随意提高砼强度设计等级,特别是板。有些设计人员在在设计时为了提高安全储备,在出图时砼强度比设计计算时的砼提了,殊不知在提高了砼强度的同时也提高相应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如板,在荷载及板跨都不是太大时,一般软件都取最小配筋率配筋。这样会使实际配筋率低于最小配筋,是规范所不允许的。施工单位更容易犯这种错。还有就是用不同强度等级代换原有钢筋时也会出现此种情况,如冷扎扭、HRB400代换HPB235。
框架柱应尽量避免一个方向框架梁连接;短柱应全高加密。
在电算之余一定不要忽视概念设计,结构设计无非是概念设计,静力设计,抗震设计还有构造设计。
我想应该尽量避免梁在受拉区有钢筋的截断,
柱与墙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要尽量一致,防止施工失误,造成不便.
桥上也是,我发现一座桥的人行楼梯折角处就裂了.我认为该折角处应是反弯矩区,同连续梁
隔墙应避免直接架在楼板上 因为抗震规范不容许
天然地基独立基础带梁板式的地下室底板设计中,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埋置于同一持力层上,结构计算中仅按上部结构荷载全部由柱下独立基础承担,而地下室底板仅按一般地下室底板受荷情况进行设计,实际上整个地下室底板与柱下独立基础在上部荷载作用下,将会一起发生沉降变形共同受力,按上述计算原则进行设计,对柱下独立基础是偏于安全,对底板而言是偏于不安全的,有可能会导致地下室底板承载能力不足而开裂。按照变形协调受力的原理,应当将地下室底板与独立基础连为一体按弹性地基有限元受力分析。也可以采取如下模式:除了柱下独立基础之外,其地下室底板与持力层之间采取褥垫处理措施。这时,底板可不参与独立基础分担上部荷载,而按底板本身承受底板与疏水垫层自重、地下水上浮力、人防等效荷载(有人防时考虑)等进行设计。
天然地基锥体独立基础设计问题,有的基础设计锥体斜面坡度大于1:3,该锥体部分砼很难振捣密实,现场施工往往是砼自然堆上,采用铲子或抹灰刀拍捣成形,其锥体部分的砼很难达到设计强度要求。故建议:改为阶形独立基础为好。既保证独立基础砼施工质量,又使基础在柱轴力作用下砼局部承压验算容易满 足。
双柱联合基础,按各单柱独立基础计算后,连成双柱联合基础,既不考虑联合基础底面形心与上部竖向恒载合力作用点重合,联合基础在双柱之间又未设置暗梁配筋,设计原则错误,应当避免。
在电算计算总信息的风荷载计算中,程序内定的结构基本周期T1,有时与上部结构电算基本周期T1有较大出入,会影响风压计算的准确性,应予以人工干预重新修定后电算。所以应该先对电算总息部分核对无误后,再进行正式电算,以免反工。
就比如底层矿架结构就应该尽量少采用啊,因为对抗震是很不利的
折板楼梯是可以做的,但是跨度不能太大,另外就是折板楼梯应尽是折板在梯段上部,受力比折板在梯段下部受力好!
1、借鉴别人独到的地方--这是可取的。但应避免照抄照搬,不加分析。
2、借助软件设计可以,但不能只成为设计软件的操作者,认为软件运行完就大功告成,而未对设计结果进行判别,这是一大忌。
3、缺少对概念设计能力的培养。
4、不学习规范,对软件参数不加分析。
5、对设计软件的技术条件不清楚。
我认为在楼顶上做塔楼,而且下方又没有柱子支撑,这对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都不利。
1、借鉴别人独到的地方--这是可取的。但应避免照抄照搬,不加分析。
2、借助软件设计可以,但不能只成为设计软件的操作者未对设计结果进行判别,这是一大忌。
3、缺少对概念设计能力的培养。
4、不学习规范,对软件参数不加分析。
5、对设计软件的技术条件不清楚。
6、不要偏听,要多分析,不断总结经验。
据说角窗建设部下文砖混已经不让做了.坚决支持.
在厂房设计中,外墙端部在拐角相连,但有没有独立基础,把最靠近的那个基础做大一些,上边放个立柱,这样受力更合理,与挡风柱的基础共同承担山墙的荷载,并可以直接传到基础
我认为不能盲目地相信软件的计算结果,应对其进行分析、复核。同时设计以后的审校也是非常重要的。
混合基础应该避免
比如有些厂房节约空间,把水池和主体框架结构做在一起
使得结构一部分筏基,一部分独立基础
很容易造成基础不均匀沉降
悬挑结构注意抗扭验算特别是悬挑结构封边部分一部分搭接一部分悬挑的时候
框架结构的楼电梯间,出屋面楼梯间及水池等,不应采用砖墙承重的方式!知道现在,还有人在框架结构中采用砖墙承重的方式!
框架梁、柱接头处,由于构造和规范要求普遍是超。超超筋。。
设计中梁、柱接头处砼标号不一至,增加施工难度。。。
更危险的是可能出现冷缝。。。。
短柱啊
一定要避免!!!
还有在抗震设计的时候
楼梯不能放在拐角处,好像与现实有点相违背啊
一些中小学的教学楼都存在类似问题
大学也是........
一定要从根源--设计,杜绝啊!
作设计不光是画图,结构概念一定要清晰,概念设计很重要。有时间最好多看看规范,抗震规范尤为重要。
图纸说明与图纸中表达有矛盾应避免!别小看呀!
楼梯只想说3点:
1.TL下应该设置TZ,就是休息平台那个TL。
2.楼梯长度过长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增加厚度,或者改变楼梯形式了,避免用钢筋来控制挠度。
3.支座弯矩跟跨中弯矩的取值。根据G03-101楼梯的支座钢筋是取底筋的一半,且不小于8◎200.
如果支座弯矩过大,跨中过小,这个配筋量可能不满足计算要求
楼板厚度要注意,理论说最底70--80mm,也符合规范,可现实是不行的。
矩行柱,异型柱。如轴力很大,应加大矼标号来提高轴力比较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