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

收藏

[结构设计] 我对建筑结构设计的认识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804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08-08-1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x
  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是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原则。这五个方面各有所重,又互为矛盾,一个优秀的建筑结构设计往往是这五个方面的最佳结合。往往设计人员注意到适用、安全、经济、美观,而忽略了便于施工。 有时设计人员为图方便,用偏于安全的简化方法计算,虽然既省事又保证安全,却增加了造价。
  结构设计一般在建筑设计之后,“受制”于建筑设计,但又“反制” 建筑设计。结构设计不能破坏建筑设计,建筑设计不能超出结构设计的能力范围。结构设计决定建筑设计能否实现,在这个意义上,结构设计显得更为重要。但一棟标志性建筑建成后,往往建筑师便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建造者,为了实现该建筑设计而付出辛勤劳动一丝不苟的结构师并不为人们所知。但无论如何,设计一个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便于施工的结构设计方案是结构设计人员的责任。
  根据我对建筑结构的理解,建筑结构设计可分为整体设计和部件设计两部分。
  整体设计包括结构体系的选择,柱网的布置,梁的布置,剪力墙的分布,基础的选型等。
  整体设计一般分主体和基础两部分进行。设计人员根据建筑物的性质、高度、重要程度、当地的抗震设防列度、风力情况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结构体系。是采用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框支结构、筒体,还是巨型框架……选定结构体系后,就要具体决定柱、梁、墙(剪力墙)的分布和尺寸等。
  在进行主体结构内力计算后,主体结构底截面的内力成了基础选型和计算的重要依据。内力计算一般尽量简化为平面体系来计算,但有时必须采用空间受力体系来计算。无论怎样,内力计算最终是对柱、梁、板、墙(剪力墙)和块体这五种部件的计算。也就是说,进行整体设计后,就要进行部件设计。梁和柱一般可看作细长杆件,内力情况与计算体系相符合。单向板可简化为单位宽度的梁来计算,双向板的计算理论也较成熟,异型板的计算就较为复杂,应尽量避免。对于单片的剪力墙,一般把它视作薄壁柱来近似计算,有时要考虑翼缘的作用;对于筒体结构中的剪力墙则要用空间力学的方法来计算。块体不同于梁、柱、板、墙,它在空间三个方向的尺寸都比较大,难以视作细长杆件或简化为平面体系来计算。如单独基础,桩的承台,深梁都是块体,受力情况很复杂,难以精确分析,所以在计算中往往加大安全系数,以策安全。
  目前国内结构设计所用的设计方法是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作用效应S必须小于等于结构抗力R,结构要满足强度条件和位移条件。内力计算采用的力学模型一般是弹性模型,要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时,往往是把利用弹性模型计算所得的内力乘以一个调整系数。
  手算和计算机算所采用的计算方法、理论、计算模型是有差别的。结构计算的工作量是很大的,采用手算时要在工作量和计算精度之间折衷。手算为降低工作量,受力体系尽量简化为平面力系,计算中作一些假设,利用经验值和查用图表。但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结构越来越复杂,抗震要求越来越高,手算的工作量和计算精度难以满足要求,计算机已被大量利用到结构计算中来。计算机的工作量和速度非人所及,机算采用更科学、精度更高的计算方法,机算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手算。要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进行合理的结构内力计算,需要优秀的结构计算程序。这些程序一般以空间力系作计算模型,以有限元的方法计算。例如著名的TBSA的计算模型是空间杆件体系。要编写优秀的结构计算程序,开发人员除了必须具备编程技巧外,还要掌握科学的先进的结构计算方法。作为结构设计人员也应学习计算机所用的计算理论,不应只停留在会用结构计算程序,而不知所以然。结构设计程序的出现并没有降低对设计人员的要求,相反,它要求设计人员学习更先进的计算理论。目前结构计算程序有一个弊端:就是计算过程的屏蔽。使用者只管输入数据和会看结果,对计算过程一无所知,不知道计算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不知道适用范围,这是潜在的危险。一个优秀的结构计算程序还应该提供程序采用的计算理论的详细说明,说明其采用的计算模型、计算假设、适用范围等,另外应允许使用者干预计算过程,充分发挥设计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结构计算理论经历了经验估算,容许应力法,破损阶段计算,极限状态计算,到目前普遍采用的概率极限状态理论等阶段。
  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更科学、更合理。作用效应S小于等于结构抗力R是结构计算的普遍适用公式。目前结构计算理论的研究和结构设计似乎只关注如何提高结构抗力R,以至混凝土的等级越用越高,配筋量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我把提高抗力R的设计方法称之为被动设计法。以抗震设计为例,一般是根据初定的尺寸、砼等级算出结构的刚度,再由结构刚度算出地震力,然后算配筋。但是大家知道,结构刚度越大,地震作用效应越大,配筋越多,刚度越大,地震力就越强。这样便会出现为抵御地震而配的钢筋,因为增加了结构的刚度反而使地震作用效应增强的情况。其实,为什么不考虑降低作用效应S呢?我把降低作用效应S的设计方法称之为主动设计法。国外在抗震设计中,已有在基础与主体之间设一弹性层,以降低地震作用效应的设计;有的在建筑物顶部装一个“反摆”,地震时它的位移方向与建筑物顶部的位移相反,从而对建筑物的振动产生阻尼作用,减少建筑物的位移,降低地震作用效应。国内的设计以被动设计为主,当然也有主动设计,如设置“塑性铰” .我认为结构设计应该被动设计与主动设计相结合,但要实现主动设计需要先进理论和高科技的支持。随着社会的需求,计算理论的发展,计算机的应用,新型建材的研究与应用,建筑结构设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
  最后,我想大胆的预测今后结构设计的方向——概念设计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概念设计是指正确的解决总体方案、材料使用和细部构造,以达到合理抗震设计的目的。概念设计是根据抗震设计的复杂性,难以精确计算而提出来的一种从宏观上实现合理抗震,避免无必要的繁琐计算,同时为抗震计算创造有利条件,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地震时结构反应的实际情况的设计方法。采用先进的计算理论。空间受力分析,非弹性变形分析,塑性内力分析,由加载到破坏的全过程受力分析,时程分析,最优化设计,方案优化等先进科学的设计方法、设计理论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今后的设计除了提高结构抗力,还应考虑尽可能的降低作用效应。因为降低作用效应,对增加结构安全性,降低造价,节约国家投资意义重大。使用具有高强、轻质、环保等特点的新型建材。建筑物的自重在结构计算中占很大的比重,使用轻质、高强的建材,将使建筑结构设计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