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在线

 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一扫,快捷登录!

南大教授守住木拱廊桥 获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

[复制链接]
guoke 发表于 2008-8-19 01: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久前,南京大学建筑研究所赵辰教授主持修复的“浙江庆元后坑木拱廊桥”,荣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的最高奖项“卓越奖”。为什么小小的一座木桥能引起如此多的关注?我们采访了赵辰教授。
  独具特色的文化遗存
  “木拱廊桥”是中国一种古老而精妙的桥梁,凝聚了先民的无数智慧,现仅在浙南闽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存在。在赵教授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了这种桥的照片:足支撑在两岸的岩石上,底座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拼接对拱而成“八字结构”,不用钉铆,就这样巧妙地搭接,简单的结构,却坚固异常;桥面上有遮雨的飞檐屋顶拱斗重叠,边有披风的木板挡墙,整座桥形似一道长廊横跨在山间。有意思的是,廊桥的桥内还设有神龛,据说古时人们都把这里作为一处祭祀中心。两边则有供行人休息的宽板凳,行人走累了,完全可以在桥上休息。赵教授介绍,这种桥全国现存大约100座,且主要分布于浙西南的景宁、泰顺、庆元、龙泉和闽东北的宁德、南平等地区。
  保护状况堪忧 修桥工匠难觅
  但是,这种当地特有的木拱廊桥,现在大多已破旧不堪。这次修复的“后坑桥”,2001年前去考察时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桥面上的挡板,几乎全部脱落;桥底的圆木被当地的农民盗用,整座桥摇摇欲坠。
  最严重的是,桥可以修复,而修桥的人却已经极少。赵教授介绍,现在,只有在穷乡僻壤、人迹罕至之处的木拱廊桥才能得以保存,而比较发达、繁华地带的桥早已不见踪影,因此现在懂修桥的工匠也少得可怜。他们在当地文保部门帮助下,好不容易才找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工匠,懂得这门技术,但是可能再也没有传人了。
  分析模型结构修复古桥
  赵教授介绍,他们考察研究了这种桥的结构,还做了许多模型,并由当地老工匠验证了这个模型的正确性。这个缩小了的“木拱廊桥”可以一步步组装,由此就可以看出它是如何建成的,并可以将这门古老的技术保留下来,以后年轻的工程师,即使从没见过这种桥,也可以根据他们分析出来的结构模型修桥了。
  现在,“后坑桥”已经完全修复,它长近30米,宽七八米,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当地政府正准备将其开发为旅游景点,世人很快就能欣赏到它的优美身姿。
  为何只在浙南闽北出现?
  那么,为何全国只有这一地区才有木拱廊桥呢?赵教授解释,这是由当地的地理、人文、气侯、生态环境造就的。他们当年调研了景宁、泰顺、寿宁、庆元、龙泉共20余座木拱廊桥。从地形、地貌看,都是位于山区,山高沟深,溪流纵横,那里的地理位置处于温带亚热带,雨量充沛,水流较多,人们交通很不方便,这种桥梁很适合当地的环境。
  他介绍,当地的河流大多不宽,却非常深,因此桥的规模都不是很大。造桥的材料,就是山上原产、随处可见的杉木;桥的所有的压力都由两岸承担,充分利用了山崖岩石的稳定性;最妙的是这种桥耐压,却不抗震,而这个地区历史上从没有地震。由此,我们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了。
  来源:南京晨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5-4-22 18:22 , Processed in 0.02421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