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回答

0收藏

[结构设计] 结构统一做法

技术分享 技术分享 1218 人阅读 | 1 人回复 | 2007-06-19

结构统一做法

1 设计前提条件

1.1 建筑物安全等级(地基规范):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

1.2 建筑物重要性类别(抗震规范):丙类。

1.3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二级。

1.4 抗震设防烈度: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

1.5 设计地震条件:地震分组为第二组。

1.6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1.7 抗震等级:框架四级。

2 结构荷载条件

2.1 风荷载

A、基本风压取0.8 KN/㎡

B、体型系数:1.4

C、地面粗糙度:B类

2.3 楼面活荷载不折减

2.4 混凝土容重 (kN/m3): Gc = 27.00

2.5 周期折减系数:

TC = 0.7

2.6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

梁跨中弯矩增大系数: BM = 1.00

2.7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 = 2.0

2.8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0.85

2.9 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活荷质量折减系数(两处):


4.6 地梁配筋时,钢筋放大系数上下均取1.05;归并系数1.1; 基础归并系数0.3

回答|共 1 个

cnword

cnword 发表于 2007-6-19 16:42:25 | 显示全部楼层

5.1 柱

5.1.2柱筋放大系数1.1,归并系数0.3;

5.1.3 柱纵筋最小配筋率0.9%:

400X400:8φ16

450X450:8φ18或12φ16

500X500:12φ16

600X600:12φ20或16φ18

700X700: 16φ20或20φ18

5.1.4 柱纵筋间距不大于200

5.1.5 纵筋尽量用φ20,最大不超过φ25

5.1.6 箍筋尽量用φ8,当φ8@100不够时可用至φ10;

原则上,箍筋不采用φ12,否则需说明加大保护层厚度。

5.1.7 箍筋加密区用@100;非加密区用@200;角柱箍筋非加密区用@150;

5.1.8 底层箍筋全长加密

5.1.9柱按双偏压计算

5.1.10注意短柱要全长加密


5.2 梁

5.2.1 用平法表示梁配筋,当梁布置密集时,可分为纵向梁,横向梁两张图。梁上下筋放大系数1.05,归并系数0.1。主次梁交接处,吊筋需表示。梁上起柱处,要表示。

5.2.2 梁宽250、其他次梁可小于250,跨度大于8000可用300;梁高1/8-1/12;断面尺寸控制办法:计算时用TAT,看计算结果配筋图内的配筋率图;要求全截面配筋率1.5-1.7之间。

5.2.4贯通全跨的上、下纵向筋各不小于2φ14

5.2.5纵筋尽量用φ20及φ18,最大不超过φ25;一排根数不超过4,当配筋面积大时可做至二排或三排(第三排钢筋不超过2根)

5.2.6 梁跨度小于3000,纵向钢筋通长设置;梁跨度3000-4000,第一排纵向钢筋通长设置,如相邻跨跨度不小于6000,则所有纵向钢筋通长设置。

5.2.7 梁箍筋框架梁不小于φ8@200;次梁不小于φ6@200。梁端箍筋加密区长度为1.5倍梁高且不小于500,加密筋直径8,间距:hb/4、8d、150三者取小值。

5.2.8 如计算需配受扭筋则扭筋间距≤200:

梁高400-450不少于2根(双边);

梁高500-650不少于4根(双边);

梁高700-850不少于6根(双边);

梁高900-1050不少于8根(双边);

5.2.9 扭筋面积分配办法:

梁高≤400:扭筋面积上中下分别为1/3,1/3,1/3

梁高>400:扭筋面积上中下分别为1/4,1/2,1/4

5.2.10裂缝宽度要求:楼面≤0.3;屋面≤0.2


5.3 板

5.3.4 板配筋图用PKPM生成,板上下筋放大系数1.05。板钢筋不编号,整跨板配筋可编号。边支座设铰接;板面有高差设固端。板图内需表示构造柱。

5.3.5裂缝宽度要求:楼面≤0.3;屋面≤0.2

5.3.6 板钢筋受拉钢筋最小配筋率0.27%,分布筋配筋率不小于0.15%:


6 施工图内容及统一要求

6.1板面开洞及周边加筋;

6.2板面标高不同时要有表示或注明标高。

6.5钢筋的锚固、搭接长度在结构总说明中统一说明,不在各张施工图中说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