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计算简图和支座反力Ri: c)调整不平衡力荷载△qi: 2.倒梁法适用条件: ?地基压缩性和基础荷载分布都比较均匀,基础高度大于柱距的1/6或平均柱距满足lm£1.75/l(符号同静力平衡法所述),且上部结构刚度较好时的柱下条形基础,可按倒梁法计算. ?基础梁的线刚度大于柱子线刚度的3倍,即: 式中,EC—混凝土弹性模量.. IL—基础梁截面惯性矩. H ,IZ—分别为上部结构首层柱子的计算高度和截面惯性矩. 同时,各柱的荷载及各柱柱距相差不多时,也可按倒梁法计算. 3.对倒梁法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评议): ?满足上述适用条件之一的条形基础一般都能迫使地基产生比较均匀的下沉,与假定的地基反力按直线分布基本吻合. ?由于假定中忽略了各支座的竖向位移差且反力按直线分布,因此在采用该法时,相邻柱荷载差值不应超过20%,柱距也不宜过大,尽量等间距.另外,当基础与地基相对刚度愈小,柱荷载作用点下反力会过于集中成“钟形”,与假定的线性反力不符;相反,如软弱地基上基础的刚度较大或上部结构刚度大,由于地基塑性变形,反力重分布成“马鞍形”,趋于均匀,此时用倒梁法计算内力比较接近实际. ?实际工程中,有一些不需要算得很精很细,有时往往粗略地将第一步用弯矩分配法或弯矩系数法计算出的弯矩和剪力直接作为最终值,不再进行调整不平衡力,这对于中间支座及其中间跨中来说是偏于安全的,而对于边跨及其支座是偏于不安全,从几个等跨梁算例来看,一般情况下,多次调整不平衡力(此项较繁琐),结果使中间支座的内力(指弯矩,剪力)及其跨中弯矩有所减小,边跨支座剪力及其跨中弯矩有所增加,但增减幅度都不大.因此,若不进行调整平衡力,建议根据地区设计经验适当增大边跨纵向抗弯钢筋,其幅度5%左右,这在某些精度范围内一般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另外,由于各支座剪力值相差不大(除边支座外),也可取各支座最大剪力值设计抗剪横向钢筋,当然每跨的中间可以放宽. 附: 基础梁的高跨比选用参考表梁底平均反力标准值q(kN/m) <150 1/6 150~250 1/5~1/7 250~400 1/4~1/6 >400 1/3~1/5 注:1.选用时应注意梁高不致于过大,同时尚应综合考虑地基与上部结构对基础抗弯刚度的要求. 2.反力大时取上限. 柱下条形基础构造表截面和分类 截面采用倒T形截面,由梁和翼板组成.分类分单向条形基础(沿柱列单向平行配置)和交叉条形基础(沿纵横柱列分别平行配置)两种. 悬臂长度 条形基础的端部应向外伸出,其长度宜为第一跨长的1/4~1/3 梁高h及梁宽b 梁高h宜为柱距的1/8~1/4,当柱荷载大且柱距较大,可在柱两侧局部加腋.梁宽b比该方向柱每侧宽出50mm以上,且b3bf /4,但不宜过大;当小于该方向柱宽,梁与柱交接应符合有关要求. 翼板厚度hf 1.不宜小于200mm.2.当hf =200~250mm时,宜用等厚度翼板;当hf >250mm时,宜用1:3坡度的变厚度翼板,且其边缘高度不小于150mm. 翼板钢筋 1.横向受力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间距不应大于200mm,宜优先选用II级钢.2.纵向分布筋直径为8~10mm,间距不大于250mm. 基础梁钢筋 1.纵向受力钢筋为上下双筋,其直径不应小于10mm,配筋率不应小于0.2%,梁底和梁顶应各有2~4根通长配筋,且其面积不得小于纵向钢筋面积的 1/3.2.当梁高h>700mm时,两侧沿高度每隔300~400mm设一根直径不小于?14的纵向构造筋.3.箍筋采用封闭式直径不应小于 8mm,间距不大于15d及400mm(d为纵向受力钢筋直径),在距支座轴线0.25~0.3倍柱距范围内,宜加密配置.当梁宽b£350mm时为双肢箍筋,当350mm800mm时为六肢箍筋. 现浇柱插筋或预制柱插入深度现浇柱在基础中的插筋和预制柱在杯口中的插入深度的构造要求均可按扩展式独立基础的要求.插筋与柱内钢筋宜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接头. 连系梁当单向条形基础底面积已足够,为减少基础间的沉降差,可在另一方向设连系梁.连系梁截面为矩形,可不着地,但要有一定的刚度和强度,否则作用不大.通常, 连系梁配置是带经验性的,可参考扩展式独立基础拉梁的要求,但其截面高度比基础梁不宜相差太多. 注:1.翼板根部厚度及其横向受力钢筋,梁高及其纵向受力钢筋,还须满足计算要求. 2.其它要求见图例.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北京 [2] 沈杰编《地基基础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3] 高大钊主编《岩土工程标准规范实施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4]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编《结构专业技术措施》华北地区建筑设计标准化办公室,1991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机械工厂结构设计规范》(JBJ8-97)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