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社会产业也不断在转型,而人们在这种环境下无论工作、学习、生活,他们对外在的物质需求也越来越高。那么,高层建筑作为人们的物质需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然而,在国内一些发展城市也在纷纷建立起众多地标性建筑物,这些建筑物都是具有综合性使用功能,绝大部分都是写字楼,供人们办公使用。 高层建筑的定义,超过一定高度和层数的多层建筑。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得建筑视为高层建筑。中国自2005年起规定超过10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为高层建筑。通常高层混凝土结构采用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板柱剪力墙和筒体结构等结构体系。框架结构主要是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剪力墙结构是由剪力墙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板柱剪力墙结构是由无梁楼板和柱组成的板柱框架与剪力墙共同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结构;筒体结构是由竖向筒体为主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建筑结构。筒体结构的筒体可以分剪力墙围成的薄壁和由密框架或壁式框架围成的框筒等。 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钢筋是根据国标图集如《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梁、板(11G101-1))、《多层和高层混凝土房屋结构抗震构造》(03ZG003)及《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建筑抗震设防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一些规范和规程来进行设计。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的内容居多,比如要考虑抗震作用、结构荷载及人防特殊配置等,具体设计还要依据结构体系,楼层高度,基本风压、雪压,水平地震作用、混凝土强度等级等一些列因素。在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熟悉技术规程、图纸、图集来进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钢筋工程质量控制。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稳定性主要依赖于钢筋与混凝土,钢筋用于结构中可以提高强度,作用于混凝土;混凝土用于结构中既可以提高刚度、也可以提高强度,作用于钢筋及本身的砂石级配。 下面根据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来探讨钢筋工程的质量控制。 在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屈服强度是设计计算的主要依据。钢筋是非均匀弹塑性材料,但钢筋具有塑性性能。钢筋的塑性性能通常用伸长率和冷弯性能两个指标来衡量,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具有较好塑性的钢筋能给出构件将要破坏的预告信号,使钢筋在断裂前有足够的变形。在施工中,钢筋工程分加工与安装两项。下面来谈下钢筋具体要求: 1. 受力钢筋的弯钩和弯折应符合下列规定: (1)HPB235级钢筋末端应作180°弯钩,其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2.5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不应下于钢筋直径的3倍; (2)当设计要求钢筋末端需135°弯钩时,HRB335、HRB400级钢筋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4倍,弯钩的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3)钢筋作不大于90°的弯折时,弯折处的弯弧内直径不应小于钢筋直径的5 倍 2. 除焊接封闭环式箍筋外,箍筋的末端应作弯钩,弯钩形式符合设计要求;当设计无具体要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箍筋弯钩的弯弧内直径除应满足规范规定外,上不应小于受力钢筋直径; (2) 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对一般结构,不应小于90°;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应为135°; (3) 箍筋弯后平直部分长度:对一般结构,不宜小于箍筋直径的5倍;对有抗震等要求的结构,不应小于箍筋直径的10倍。 3. 钢筋锚固规定: 纵向受拉普通钢筋锚固长度详见标准图集“11G101-1第53页”受拉钢筋的基本锚固长度La、抗震锚固长度Lae;当纵向受拉钢筋采用机械锚固措施时,纵向受拉普通钢筋机械锚固构造要求详见标准图集“11G101-1第55页”纵向钢筋弯钩与机械锚固形式。 对于标准图集中,受拉钢筋锚固长度La等于锚固长度修正系数乘以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但La不应小于200;抗震锚固长度Lae等于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乘以受拉钢筋锚固长度,抗震锚固长度修正系数,对于一、二级抗震等级取1.15,对三级抗震等级取1.05,对四级抗震等级取1.00。 当构件支座提供的锚固长度不够时可采用机械锚固,当梁中纵向钢筋伸入支座水平锚固长度不满足11G101时,需满足水平加竖向总的锚固长度>Lae。 4. 钢筋连接规定: 钢筋一般连接分为绑扎搭接和机械连接或焊接。 对于机械直螺纹连接,同一根钢筋在构件的一跨或一层内接头一般为一个(无接头),对大跨或大层高的构件可按接头位置要求和钢筋定尺长度适当增加接头;对难以分跨和分层的构件,则对整体构件按接头位置和钢筋定尺长度要求设置接头;接头位置尽可能设在构件受力较小处。机械连接具体的应符合《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的有关规定;构件在同一截面单侧纵向钢筋接头百分率不应大于50%,两个相邻接头相互错开的间距应大于35d(d为较大的纵筋直径)。 对于钢筋绑扎搭接,同一构件中相邻纵向受力钢筋的绑扎搭接接头应相互错开;搭接接头连接区段长度为1.3倍搭接长度;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钢筋搭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对梁板及墙类构件,不大于25%;对柱类构件,不大于50%。纵向钢筋绑扎搭接长度详见标准图集11G101-1第55页“纵向受拉钢筋绑扎搭接长度Ll,Lle”。 对于焊接,采用焊接时应按现行规范要求及构件接头位置,采用闪光对焊,电渣压力焊等焊接型式,钢筋搭接焊缝长度除注明外,单面焊10d,双面焊5d。同一构件中相邻纵筋的焊接接头宜相互错开。焊接接头连接区段的长度为35d(d为纵筋的较大直径),且不小于500mm,位于同一连接区段内的受拉纵筋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应大于50%。
5. 柱(Z)(抗震)纵向钢筋连接构造 框架柱(KZ)钢筋由纵向纵向钢筋(主筋与角筋)、箍筋、拉筋弯钩组成。(1)封闭箍筋:焊接封闭箍筋(工厂加工)采用闪光对焊设置,在受力较小位设置;对于梁柱封闭箍筋,抗震要求的弯钩平直段取10d与75mm中较大值,角度为135°,对于非抗震要求的弯钩平直段为5d。箍筋加密区范围应按照下列规定采用:柱端取截面长边尺寸、柱净高的1/6和500mm三者的最大值;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外尚应取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 (2)拉筋弯钩:拉筋弯钩角度为135°,抗震要求弯钩平直段为10d与75mm中较大值,非抗震要求为5d。拉筋紧靠箍筋并钩住纵筋或者拉筋紧靠纵筋并钩住箍筋或者同时钩住纵筋与箍筋。 (3)纵向受力钢筋:柱相邻纵向钢筋连接接头相互错开。在同一截面内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在抗震边柱和角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中,当柱筋作为梁上部钢筋使用时,柱内侧纵筋同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柱外侧纵向钢筋直径不小于梁上部钢筋时,可弯入梁内做梁上部纵向钢筋;当柱纵筋直径d≥25时,在柱宽范围的柱箍筋内侧设置间距>150,但不少于3根直径为10的角部附加钢筋。当从梁底算起1.5Labe超过(未超过)柱内侧边缘时,柱内侧纵筋同中柱柱顶纵向钢筋构造,柱外侧纵向钢筋配筋率>1.2%时分两批截断;当柱顶有不小于100厚的现浇板时,中柱纵向受力钢筋伸至柱顶,且≥0.5Labe(受拉钢筋抗震基本锚固长度),弯锚时弯钩段取12d,如果当直锚长度≥Labe时,伸至柱顶,且大于等于Labe; 柱变截面位置纵向钢筋构造:当柱边收缩变量△,楼板厚为Hb时,△/Hb>1/6时,重新留插筋,且下端纵向受力钢筋直角收头,且水平段投影长度≥0.5Labe;△/Hb≥1/6时,下端纵向受力钢筋可以在楼板厚度范围内调整倾斜段。 6. 剪力墙身钢筋构造 剪力墙钢筋由水平钢筋、纵向钢筋、约束边缘构造钢筋、构造边缘构件、扶壁柱、非边缘暗柱、墙体梅花形拉弯钩筋组成。具体的钢筋安装详见下列内容: (1) 剪力墙水平钢筋构造: ①. 当端部无暗柱时剪力墙水平钢筋端部有两种做法:一种当墙厚较小时,直接将水平钢筋在端部不断开,形成整体,端部采取双列拉筋,在中间处与其他水平筋搭接,其搭接长度满足Lle(Ll);另一种端部水平钢筋两边断开,在端口处采用弯锚固,其锚固长度为10d,断头仍采用双列拉筋。 ②. 当端部有暗柱时剪力墙水平筋的做法:端部弯钩锚固为10d,水平筋沿高度每隔一根错开搭接,其搭接长度满足≥1.2Lae(La)(Lae为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且相邻错开距离≥500mm。 ③. 斜交转角墙:内侧水平筋斜锚长度为15d,外侧钢筋连续通过斜弯。转角墙有三种做法: A.一种是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内侧钢筋直角弯锚,弯锚长度为15d,当连接区域在暗柱范围外,上下相邻两排水平筋在转角一侧交错搭接,其搭接长度满足≥1.2Lae(La)(Lae为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且相邻错开距离≥500mm; B.另一种是外侧水平筋连续通过转弯,暗柱范围内内侧钢筋断头采用直角弯锚,锚固长度为15d,当连接区域在暗柱范围外,上下相邻两排水平筋在转角两侧交错搭接,其搭接长度满足≥1.2Lae(La)(Lae为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 C.第三种是外侧水平筋在转角处搭接,其搭接长度为Lle(Ll),内侧钢筋采用直角弯锚,锚固长度为15d。 ④. 剪力墙水平筋配筋:当墙厚Bw≤400mm时,采用双排配筋,当墙厚400mm<Bw≤700mm时,采用三排配筋,水平、竖向钢筋均匀分布,拉筋需与各排分布筋绑扎,当墙厚Bw>700mm时,剪力墙采用四排配筋,水平、竖向钢筋均匀分布,拉筋需与各排分布筋绑扎。 ⑤. 翼墙:垂交翼墙与斜交翼墙其内侧水平筋断头分别采用直角锚固与斜角锚固,其锚固弯钩值都取15d。 ⑥. 端柱转角墙:端柱转角墙水平筋的做法有三种形式: A. 第一种当端柱偏离墙左边时,其内侧水平筋断头采用直角锚固,弯钩锚固长度为15d,当外侧水平筋伸入端柱的直锚固长度≥Lae(La)(Lae为受拉钢筋抗震锚固长度,La为受拉钢筋锚固长度)时,可不比上下弯折,但是必须伸至柱端对边竖向钢筋内侧位置,若外侧水平筋直锚固长度不满足时,采用交叉直角锚固,弯钩锚固长度仍未15d,且伸入端柱的平直段水平投影长度满足≥0.6Labe(0.6Lab)(受拉钢筋抗震基本锚固长度(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 B.第二种当端柱处在墙中间时,一侧墙的两边水平钢筋伸至端柱中,若采用直角弯锚时,其弯钩应处于背向朝向,弯钩锚固长度取15d。且弯钩位于另一侧墙水平钢筋内侧,另一侧墙水平筋若直锚固长度不满足时,采用交叉直角锚固,弯钩锚固值取15d,且伸入端柱的平直段水平投影长度满足≥0.6Labe(0.6Lab)(受拉钢筋抗震基本锚固长度(受拉钢筋基本锚固长度); C.第三种当端柱处在墙右边时,做法同端柱处在墙中间时一样,但唯一不同的是两侧墙体水平筋采用的直角锚固弯钩不交叉,且弯钩值根据直锚固弯锚固原则来进行配置,注意锚固方向即可。 ⑦. 端柱翼墙:端柱翼墙水平筋的做法也有三种形式,其每种墙体施工相对比端柱转角墙要容易的多。基本上都是一侧墙的水平筋断头伸入端柱,当直锚长度不满足时,采用直角弯锚,其弯钩锚固长度取15d,另一侧墙水平筋之间连续贯通。端柱端部墙体一侧墙体水平筋直锚固弯钩值取15d,注意与端部剪力墙水平筋的端部做法区别。 注意:水平变截面墙水平钢筋的构造:当墙体厚度bw1>bw2时,较小厚度的一侧墙体水平筋直接甚至伸至另一侧墙体,且直锚固长度为1.2Lae(1.2La),另一侧墙体水平筋断头采取直角弯锚固,钩端朝上弯折处理,弯钩段长度为15d。 (2) 剪力墙竖向钢筋构造: ①.剪力墙身竖向分布钢筋连接构造: A. 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分布钢筋搭接构造:基础顶面或者楼板顶面竖向钢筋均匀排布,相邻接头位置要错开搭接,搭接长度要满足≥1.2Lae(1.2 La),相邻两竖向钢筋接头位置距离为500mm。 B. 各级抗震等级或非抗震剪力墙竖向钢筋机械连接构造:基础顶面或楼板顶面竖向钢筋均匀排布,相邻钢筋交错机械连接,一般第一个接头必须距离基础顶面或者楼板顶面以上500mm,且相邻两竖向钢筋接头错开位置距离为35d,d为竖向钢筋的直径。 C.各级抗震等级或非抗震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焊接构造:基础顶面与楼板顶面以上500mm设置接头,且相邻两竖向钢筋接头相互错开,错开距离为35d。 D.一、二级抗震等级剪力墙非底部加强部位或三、四级抗震等级或非抗震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可在同一部位搭接,基础顶面或者楼板顶面起大于等于0mm处可设置搭接接头,其搭接长度必须满足≥1.2Lae(La)。 ②.剪力墙竖向钢筋配筋同剪力墙水平钢筋配筋构造:当墙厚Bw≤400mm时,采用双排配筋,当墙厚400mm<Bw≤700mm时,采用三排配筋,水平、竖向钢筋均匀分布,拉筋需与各排分布筋绑扎,当墙厚Bw>700mm时,剪力墙采用四排配筋,水平、竖向钢筋均匀分布,拉筋需与各排分布筋绑扎。 ③.剪力墙竖向钢筋顶部构造:当墙体位于端部支座或者中间支座时,墙体竖向钢筋顶端钢筋如果满足直锚要求是可以采用直锚固,若果不能满足时则采用直角弯锚固,锚入屋面板或者楼板内,弯钩位于楼板面钢筋内侧,且弯钩值取12d,d为竖向钢筋的直径;当墙体上端有边梁时,其竖向钢筋可以采用直锚固,锚固长度为Lae(La);当剪力墙竖向分部钢筋锚入连梁处时,其从楼板面其锚入长度为Lae(La)。 ④.剪力墙变截面处竖向分布钢筋构造: A. 当墙体竖向钢筋一侧至楼板面收缩至△变量,且△>30mm时,另一侧仍采用连续直通或者搭接,而另一侧收缩时,其楼底部竖向钢筋在楼板内做成直角弯锚固,锚固方向朝墙体内收头,弯钩值取12d,且楼板面上部一侧竖向钢筋必须伸入下一楼底墙体里且满足1.2Lae(La); B.当墙体竖向钢筋两侧至楼板面收缩至△变量,且△>30mm时,墙体两侧钢筋都采用直角弯锚固收头,弯钩锚固方向朝内,弯钩值取12d,楼板面上部墙体两侧竖向钢筋重新布置,伸入下一楼底墙体里且满足1.2Lae(La); C.当墙体竖向钢筋两侧至楼板面收缩至△变量,且△小于等于30mm,楼底部墙体两侧竖向钢筋在楼板内做成向墙内方向倾斜形式,且下端倾斜起点距离楼板面必须满足≥6△。 (3)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YBZ)钢筋构造: ①.当剪力墙墙体设置有约束边缘暗柱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长度表示为lc,λv为应力集中区域(暗柱),即图集中阴影部分,暗柱(阴影部分)的长度通常为墙体厚度bw,lc/2,且≥400,具体的根据工程详细设计,阴影区域非阴影圈外部分根据设计要求通常有设置拉筋及封闭箍筋。 ②.当剪力墙墙体设置有约束边缘端柱时,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仍表示为lc,λv为应力集中区域(暗柱),即图集中阴影部分,暗柱(阴影部分)的长度通常为端柱长度bc加上300mm,bc≥2bw,bw为墙肢厚度,端柱宽度必须满足hc≥2bw。阴影区域内或阴影区域圈外根据工程具体设计设置拉筋及封闭箍筋。 ③.当剪力墙墙体设置有约束边缘翼墙时,翼墙由翼缘与腹板组成,翼墙翼缘宽度度用bf表示,且≥300mm,腹板宽度用bf表示。翼墙一般呈现“T”型截面时,翼墙翼缘长度,即阴影部分必须满足bw与2bf之和,且bf必须≥300mm。约束边缘翼墙沿墙肢的长度lc为bf+bw,翼缘沿墙肢的长度表示为2bf+2bf+bw。阴影区域内或阴影区域圈外根据工程具体设计设置拉筋及封闭箍筋。 ④.当剪力墙体设置有约束边缘转角墙时,其转角墙一般呈现“L”型截面,两侧转角墙体沿墙肢的长度lc为暗柱长度的2倍,暗柱长度bf+bw。(bf与bw分别为转角处两侧墙体的厚度,且必须≥300mm)。阴影区域内或阴影区域圈外根据工程具体设计设置拉筋及封闭箍筋。 注意:计入墙的水平分布钢筋的体积配箍率不应大于总体积配箍率的30%。 (4)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GBZ)、扶壁柱(FBZ)、非边缘暗柱(AZ)钢筋构造:当设置构造边缘暗柱:暗柱长度bw即墙体厚度,且≥400mm;当设置构造边缘端柱时,端柱的长度与宽度分别取bc与hc;当设置构造边缘翼墙时,翼墙的长度取≥bw+bf,且≥400mm;构造边缘转角墙两侧沿墙体暗柱的长度分别为大于等于bw+200mm、bf+200mm,且都≥400mm;扶壁柱与非边缘暗柱的长度根据具体工程具体设计来设置,扶壁柱的宽度和长度分别为bc与hc,非边缘暗柱的长度与宽度分别为h与bw。 (5)剪力墙边缘构件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此处适用于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和构造边缘构件的纵向钢筋。绑扎搭接:纵向钢筋处基础顶面或楼板顶面500mm处设置搭接接头,同一截面搭接接头应相互错开,搭接接头长度为Lle(Ll),错开距离必须满足≥0.3Lle(0.3Ll);机械连接:纵向钢筋相邻钢筋必须交错机械连接,接头位置必须处在楼板顶面或基础顶面以上500mm处,连接接头错开距离为35d,d为纵向钢筋直径;焊接:纵向钢筋相邻钢筋交错焊接,焊接点必须处在楼板顶面或基础顶面以上500mm处,焊接接头错开距离为35d。 (6)剪力墙上起约束边缘构件纵筋构造:楼板面上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钢筋伸入下端墙体内的长度必须满足从楼板面起≥1.2Lae,即楼板面下端墙体第一个接头与楼板面的距离。 7. 剪力墙连梁(LL)、暗梁(AL)、边框梁(BKL)配筋构造:梁由上下部受力钢筋、箍筋、腰筋(抗扭钢筋与构造钢筋)、梅花型拉筋组成。 (1)连梁LL配筋构造: ①.洞口连梁(端部墙肢较短)处:墙顶梁上(下)部受力钢筋不满足直锚固要求时,梁上(下)部受力钢筋在端头处伸至墙外侧纵筋内侧后直角弯折,弯钩值取15d,当端部洞口处连梁的纵向钢筋在端支座的直锚固长度≥Lae(La),且600mm时,可不必上(下)弯折。洞口顶部梁箍筋起步筋处于距离支座处50mm,支座内连梁箍筋起步筋处于距离洞口边缘100mm,箍筋直径同跨中,间距为150mm。 ②. 单洞口连梁与双洞口连梁的具体做法同洞口连梁做法。箍筋沿受力钢筋均匀排布,洞口墙顶处箍筋起步筋距离支座处50mm,支座内连梁箍筋起步筋处于距离洞口边缘100mm,箍筋直径同跨中,间距为150mm。受力钢筋锚固做法同上述洞口连梁上(下)锚固做法。 ③. 连梁腰筋(抗扭钢筋与构造钢筋):腰筋的搭接长度与锚固做法同墙肢水平分布筋做法。腰筋必须在梁侧面均匀排布,并且与箍筋绑扎牢固。 ④. 拉筋: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2倍箍筋间距,竖向沿侧面水平筋隔一拉一,拉筋要靠紧水平筋且绑扎牢固。 (2)暗梁(AL)与边框梁(BKL)配筋构造:做法同连梁做法,且剪力墙的竖向钢筋连续穿越边框梁和暗梁。 (3)连梁交叉斜筋配筋构造:当洞口连梁截面宽度不小于250mm时,可采用交叉斜筋配筋。此配筋分为纵向受力钢筋、对角斜筋、折线筋、拉筋。对角斜筋与折线筋的斜锚固长度要满足≥Lae(La),且≥600mm;当洞口连梁宽度不小于400mm,可采用集中对角斜筋配筋或对角暗撑配筋;交叉斜筋配筋连梁的对角斜筋在梁端部位应设置拉筋,具体值见工程详细设计;集中对角斜筋配筋连梁也应在梁截面内沿水平方向及竖直方向设置双向拉筋,拉筋应钩住外侧纵向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直径不应小于8mm;对角暗撑配筋连梁中暗撑箍筋的外缘沿梁截面宽度方向不宜小于梁宽的一半,另一方向不宜小于梁宽的1/5,对角暗撑约束箍筋肢距不应大于350mm;交叉斜筋配筋连梁、对角暗撑配筋连梁的水平筋及箍筋形式的钢筋网之间应采用拉筋拉结,拉筋直径不宜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400mm。 (4)剪力墙洞口补强构造: ①. 当矩形洞口宽和洞口高度不大于800mm时洞口补强纵筋构造:当设计注写补强纵筋时,按注写值补强,当设计未注写时,按每边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12mm切不小于同向被切断纵筋总面积的50%补强,补强钢筋种类被切断钢筋相同。洞口环四周受力纵筋必须伸至洞口后采取直锚固,其锚固长度满足Lae(La)。 ②. 当矩形洞口宽度和高度均大于800mm时洞口补强暗梁构造:洞口上下补强暗梁配筋按设计标注。当洞口上边或下边为剪力墙连梁时,不再重复设置补强暗梁,洞口竖向两侧设置剪力墙边缘构件时,详见剪力墙墙柱设计。 ③. 当剪力墙圆形洞口直径不大于300mm时补强纵向钢筋构造:洞口每侧补强纵筋按设计注写值,每侧纵筋伸出直锚固长度满足Lae(La)。受力钢筋可以采取沿洞口四周直线钢筋分布。 ④. 当剪力墙圆形洞口直径大于300mm且小于等于800mm时补强钢筋构造:洞口每侧补强纵筋按设计注写值,每侧纵筋伸出直锚固长度满足Lae(La)。受力纵向钢筋沿洞口成六边形直线钢筋分布。 8. 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框梁钢筋由梁上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箍筋、腰筋(抗扭钢筋与构造钢筋)、拉筋、通长筋、架立筋、负弯矩筋(即扁担筋)组成。 (1)框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在端部支座处应伸至柱外侧纵筋内侧采取直角弯锚固做法,弯钩值取15d,且伸入边缘支座内水平段投影长度≥0.4Labe;下部纵向受力钢筋端头直角向上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或柱外侧纵筋内侧,且伸入边缘支座处水平段投影长度≥0.4Labe,上下弯锚弯钩值取15d。框梁上下部受力纵筋在端支座时,若锚固长度采用直锚,锚固长度必须满足≥Lae且≥0.5Hc+5d(Hc为柱截面沿框架方向的高度),一般情况下下部钢筋在此中间处直锚时,其长度必须通过框架柱中心线的。当梁下部筋在中间支座直锚固时,其左右方向的受力钢筋锚固长度必须满足≥Lae且≥0.5Hc+5d(Hc为柱截面沿框架方向的高度),若梁下部钢筋不能在柱内锚固时,可在节点外搭接,相邻跨钢筋直径不同时,搭接位置位于较小钢筋直径一跨,其搭接接头选择距离支座边缘≥1.5ho(ho为梁截面高度)处搭接,搭接长度必须满足≥Lle。 (2)当框梁上部通长筋与非贯通钢筋直径相同时,连接位置宜位于跨中Ln/3范围内(Ln为框梁净跨),梁下部钢筋连接位置宜位于支座Ln/3范围内,且同一连接区段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不宜大于50%。 (3)当框梁上部贯通钢筋由不同直径钢筋搭接时,通长筋(小直径)与其他上部钢筋搭接长度为Lle;当梁上有架立筋时,架立筋与非贯通钢筋的搭接长度取150mm。 (4)负弯矩筋(即扁担筋):其位于边缘支座或中间支座处,其长度取值为距离支座边缘处为Ln/4。 (5)箍筋:箍筋与梁筋上下部钢筋、腰筋靠紧并绑扎牢固。箍筋在支座处起步筋距离为50mm,然后按照相应设计间距均匀排布。箍筋封口处朝上部纵向受力钢筋,除悬挑梁以外,悬挑梁的箍筋封口处朝下部纵向受力钢筋。 (6)拉筋:拉筋靠紧梁腰筋并绑扎牢固。拉筋间距按照设计要求梅花形排布,采用隔一拉一做法。 (7)腰筋:腰筋分为抗扭腰筋与构造腰筋。抗扭腰筋在支座处锚固长度同梁底筋做法,构造腰筋在支座处锚固长度及搭接长度为15d。 (8)框架梁(KL)、屋面框梁(WKL)中间支座纵向钢筋构造: ①. 框架梁中间支座纵向钢筋构造:当支座两边梁宽不同时,相差△h变量时,且△h/(hc-50)≤1/6时,梁宽度较小的一侧下部钢筋可直锚到梁宽度较大的一侧,直锚固长度满足Lae(La),梁宽度较大的一侧在支座处可直角上锚固,弯钩值取15d,其水平段投影长度满足≥0.4Labe(≥0.4Lab),当支座宽度满足直锚固要求时可以直锚;当支座两边梁宽不同或错开布置时,将无法直通的纵筋弯入柱内,或当支座两边纵筋根数不同时,可将多出的纵筋弯锚入柱内。 ②. 支座两边梁宽度不同时,上下都相差△h变量,且△h/(hc-50)>1/6时,支座两边上下部钢筋可根据直锚固或弯锚固要求来施工,直锚固长度必须满足Lae(La),弯锚固长度弯钩值取15d,水平段投影长度满足≥0.4Labe(≥0.4Lab)。若△h/(hc-50)≤1/6时,上下部纵筋可连续布置,且可做成斜锚固入支座内,起弯点距离支座内边缘为50mm。当支座两边梁宽不同或错开布置时,将无法直通的纵筋弯锚入柱内;或当支座两边纵筋根数不同时,可将多出的纵筋弯锚入柱内。 9. 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附加箍筋范围、附加吊筋构造、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 (1)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的断点位置:当边缘支座处距离中间支座的距离为为中间支座的左跨净长,记做Ln1,中间支座右边的距离为右跨净长,记做Ln2,则一般不伸入支座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位于两边各自距离支座处0.1Ln1与0.2Ln2。注意:本做法不适用于框支梁。 (2)附加箍筋范围:附加箍筋配筋值由设计标注,附加箍筋范围内梁正常箍筋或加密区箍筋照设。主次梁交接处箍筋加密两边分别为三道,箍筋起步筋距离为50mm。附加箍筋用来满足斜截面抗剪强度,并联结受力主筋和受压区混凝土使其共同工作,同时稳定钢筋骨架,这是箍筋的作用。 (3)附加吊筋构造:附加吊筋是将作用于混凝土梁式构件底部的集中力传递至顶部,是提高梁承受集中荷载抗剪能力的一种钢筋,承受的是支反力的。吊筋直径、根数由设计标注,上部弯钩平直段取20d(d为吊筋直径),吊筋底端平直段长度为次梁宽度b与100mm之和,其中100mm以次梁宽度为中心各分两边,两边长度各为50mm。当主梁截面高度>800mm时,吊筋底端斜长与梁底长角度成45°,当主梁截面高度≤800mm时,吊筋底端斜长与梁底长角度成60°。 (4)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当梁侧面高度hw≥450mm时,在梁的两个侧面应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mm;当梁侧面配有直径不小于构造纵筋的受扭钢筋时,受扭钢筋可以代替构造钢筋;梁侧面构造纵筋的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15d,梁侧面受扭纵筋的搭接长度为Lle或Ll,其锚固长度为Lae或La,锚固方式同框梁下部纵筋;当梁宽度≤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大于350mm,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2倍。当设置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10. 框支梁(KZL)、框支柱(KZZ)配筋构造: (1)框支梁(KZL):梁上部纵向受力钢筋伸至对边柱纵筋内侧,且≥0.4Labe(≥0.4Lab),直角弯锚弯钩值取15d,其锚固总长度应满足≥Lae(La)。梁下部纵向受力钢筋伸至柱内若采用弯锚固方法则直角向上弯锚,且伸至梁上部纵筋弯钩段内侧,且≥0.4Labe(≥0.4Lab),弯钩值取15d。梁侧面纵向构造钢筋在支座内总锚固长度必须满足≥Lae(La),且≥0.5hc+5d,直锚不足时可弯锚,伸至梁纵筋弯钩内侧,且水平段的长度≥0.4Labe(≥0.4Lab),弯折段长度≥15d。梁箍筋加密区必须满足≥0.2Ln1、≥1.5hb(Ln1为梁中间支座左边净跨,hb为梁截面高度),箍筋在支座处起步筋距离为50mm。 (2)框支柱(KZZ):柱底纵筋连接构造同抗震框架柱;柱纵筋的连接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柱纵筋伸至柱顶,且≥0.5Labe(Lab),框支柱部分纵筋延伸到上层剪力墙楼板顶,原则为:能通则通。对于框支梁上部的墙体开洞部位,梁的箍筋应加密配置,加密区范围可取墙边两侧各1.5倍转换梁高度。梁纵向钢筋宜采用机械连接接头,同一截面内接头钢筋截面面积不应超过全部纵筋截面面积的50%,接头位置应避开上部墙体开洞部位、梁上托柱部位及受力较大部位。 11. 有梁楼盖楼(屋)面板配筋构造:板配筋主要有上下部贯通纵筋(受力钢筋)、分布钢筋、支座负弯矩筋、温度筋。 (1)上下部贯通纵向钢筋伸入支座时由四种情况:当端部支座为梁时,设计按铰接时:≥0.35lab,充分利用钢筋的抗拉强度时:≥0.6lab。上部贯通纵筋即受力纵向钢筋在梁角筋内侧直角弯钩锚固,弯钩值取15d,下部贯通纵筋满足la,且≥5d,至少要伸至梁中线;当端部支座为砌体墙的圈梁时,上部贯通筋在圈梁角内侧弯钩锚固,弯钩值取15d,下部贯通筋伸入支座满足≥5d,至少要伸至圈梁中线;当端部支座为砌体墙时,上部贯通筋伸入支座弯钩锚固时,弯钩值取15d,水平段投影长度为≥0.35lab;下部贯通筋伸入支座的长度满足≥120mm、≥h、≥墙厚/2;当端部支座为剪力墙时,上部贯通筋伸入支座并在墙外侧水平分布筋内侧弯钩,弯钩值取15d,水平段投影长度≥0.4lab,下部贯通筋伸入支座内满足≥5d且至少到墙中线。上部贯通筋连接区域为≤Ln/2,(Ln为梁的净跨),连接接头长度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接头Ll,连接接头上下错开距离长度满足≥0.3Ll。 (2)分布钢筋距梁边为1/2板筋间距。 (3)单双向板配筋: ①. 纵向钢筋非接触搭接构造:非接触搭接位置厚度a取:30+d≤a<0.2Ll及150mm的较小值。在搭接范围内,相互搭接的纵筋与横向钢筋的每个交叉点均应进行绑扎。 ②. 抗裂构造钢筋自身及其与受力主筋搭接长度为150mm,抗温度筋自身及其与受力主筋搭接长度为Ll,即为纵向受力钢筋的搭接接头。板上下贯通筋可兼作抗裂构造筋和抗温度筋。当下部贯通筋兼作抗温度筋时,其在支座的锚固由设计者确定。 ③. 分布筋自身及与受力主筋、构造钢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当分布钢筋兼作抗温度钢筋时,其自身及与受力主筋、构造钢筋的搭接长度为Ll;其在支座的锚固按受拉要求考虑。 12. 板开洞BD与洞边加强钢筋构造(洞口边无集中荷载) (1)板中开洞:当矩形洞口边长和圆形洞直径不大于300mm时,板中受力钢筋绕过孔洞,不另设置补强钢筋。 (2)板中开洞:当矩形洞口边长和圆形洞直径大于300mm但不大于1000mm时补强钢筋构造:当设计注写补强钢筋时,应按注写的规格、数量与长度值补强。当设计未注写时,横向与纵向分别按每边配置两根直径不小于12且不小于同向被切断纵向钢筋总面积的50%补强,补强钢筋与被切断钢筋布置在同一层面,两根补强钢筋之间的净距为30mm,环向上下各配置一根直径不小于10的钢筋补强,环向补强筋搭接长度为1.2La,补强钢筋的强度等级与被切断钢筋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