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全风化帷幕灌浆基础处理

[复制链接]
feiguoshan 发表于 2008-8-19 16: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一水库帷幕灌浆施工项目,具体地层情况如下:
  1、工程地质条件
  ⑴、坝址区地形平坦开阔,河谷宽650米,河床高程1100.0~1109.0米,生产性帷幕灌浆试验轴线高程1104.992米。左岸为黄土高地,右岸为裸露基岩。
  坝址区出露的基岩地层有a.上太古界赤坚岭组的混合花岗岩,分布于坝基及右岸,为坝基主要涉及的基岩地层;b.下原古界野鸡山群杨树岭组变质砾岩、石英片岩分布于右岸。
  ⑵、节理裂隙发育三组:第一组走相N30。E-50。、倾向SE或NW,倾角60.-80.;第二组走相N70。W-80。、倾向NE,倾角65。-80。 ;第三组走相N20。W-44。,倾向NE,倾角45.-65……裂隙面比较垂直,裂隙宽度多在2-10mm,裂隙内多数无填充,少数有泥质填充。基岩片麻岩理面多向北西倾斜,总体为单斜构造,片麻理产状N40。E-50。,NW<N50。,W-70。。
  ⑶、坝址区出露的新生界地层有:
  A、上第三系上新统(N2):棕红色黏土;
  B、上更新统风积层(Q3eol):淡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
  C、上更新洪冲积层(Q3pal):上部淡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下部卵石混合土,级配不良砾;
  D、全新统早期洪冲积层(Q41pal):上部淡黄色低液限黏土,低液限粉土,结构稍密,下部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级配不良砾及砂层;
  E、全新统晚期洪冲积层(Q42pal):为卵石混合土,混合土卵石,级配不良砾;
  F、全新统坡洪冲积层(Q4dpl):低液限黏土夹碎石层;
  G、人工堆积(Q3):主要为坝体。
  ⑷、从本次试验孔和钻探孔施工钻孔揭示的地层,主要地层结构分为三部分,即土层、砂卵砾石层、基岩层。
  第一层:土层0.00米~2.40米,粉土,淡黄色或浅黄色,含粘很少,上部0.6米有植物根须,为人工堆积(Q3),有机械碾压的痕迹。
  第二层:砂卵砾石层2.40米~13.00米,砂卵砾石层,卵石含量约40%,砂砾含量约60%,级配不良(因重泥浆护壁钻进,砂砾已由冲洗夜携带于沉砂坑内)。卵石主要成分:混合花岗岩,粉红色,辉绿岩,褐绿色。地层中夹粒径大于200mm的漂石和孤石,占地层的5%以内。片麻岩成分的砂砾石在钻进过程中已被机械磨损成砂。孔深7~10米中等卵石分选性良,钻进中滚动塌孔,潜水流速较大。
  第三层:基岩层,片麻岩。岩体完整程度为全风化层、强风化层和弱风化层。未见微风化层和完整地层。
  A、13.00米~31.00米,长度18米,钻进中未取出岩芯(因而不能确定基岩和砂卵砾石层的界面)。专门布置了勘探孔采取了岩样,约200mm片麻岩,褐灰色。由钻具干烧而获得成豆腐渣状(即砂状)有石英颗粒,不能鉴定岩石结构。在5#孔18米~19米、4#15.5米~16.5米、3#孔尖灭。夹有花岗岩条带脉,粉红色,最长芯为19cm,其余大部分为碎块。
  B、31.00米~47.00米,长度为16米,岩体完整程度为强风化,岩芯的组织结构基本能能辩清,裂隙发育。裂隙成65~75.,几乎垂直于地面,裂隙中未见其它充填物。中间为片麻岩原岩体砂粒,主要岩芯除裂隙变色外,中间部分银灰色和褐色相间,主要矿物成分为石英、长石、黑云母,但岩石变酥,取芯大部分为碎块。
  C、47.00米~51.00米,长度为4米,岩体完整程度为弱风化(中等风化),裂隙仍发育。倾角为30~35.,裂隙锈浊,长石变混浊,节理面基本变色。岩芯断口仍保持新鲜岩芯的色泽。
  2、水文地质条件   坝址区地下水类型有第四纪松散岩类孔隙水和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
  ⑴、桩号0+502.5~0+923米段渗透层平均厚度13米,渗透带宽13.00米,平均渗透系数K值取81mld,属强透水带:该段基岩强风化层透水性也较大。根据省院压水试验成果反映,局部地段的强风化地层透水率可达7813Lu和11420Lu.据ZK-03-3号孔抽水试验,强风化层渗透系数为2.5mld,因而强风化基岩也存在一定的渗漏量,若松散层进行较好的防渗处理后,基岩强风化层将是主要的渗透通道。
  ⑵、根据本次帷幕灌浆试验的钻孔和压水试验的反应,桩号0+632~0+649米段,该段静水位在孔深5米(高程1100米)。覆盖层中的砂、卵砾石层7米~10米。据观察地层的分选性良好,基本是Ф70~100mm的卵石层,钻进中塌孔、堵孔,透水性极强:10米~13米地层中基本不含卵石,砾石也很少,钻进稳定。但12.0~13.0米为地下水的强透水带,推测该段为覆盖层潜水和基岩承压水集中渗透的结合部位。因而判断基岩强风化顶高程为12.0~12.5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郑重声明:本站属技术交流,非赢利性网站。
本站言论纯属发表者个人意见,与“建筑在线”立场无关。
涉及政治言论一律删除,请所有会员注意. 本站资源由会员从网上收集整理所得,版权属于原作者。
本站所有资源是进行学习和科研测试之用,请在下载后24小时删除
本站出于学习和科研的目的进行交流和讨论,如有侵犯原作者的版权
请来信告知,我们将立即做出整改,并给予相应的答复,谢谢合作!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建筑在线 ( 冀ICP备13013406号-2 )

GMT+8, 2025-1-8 02:01 , Processed in 0.03016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